近日,医药类上市公司纷纷公布了一季报。在各种“成绩单”中,中药注射剂再次显示了其不俗的市场竞争力:中恒集团的血栓通销售4281万瓶,同比增长79.8%;昆明制药的血塞通粉针实现了40%以上的增速;康缘药业热毒宁的销售收入增加11.3%,渠道消化增长45.37%;丽珠集团的参芪扶正注射液销售增加25%左右……
这些令人艳羡的业绩,不过是中药注射剂市场销售的一个缩影。有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中药注射剂年销售超过10亿元的单品已经超过10个,如丹红、血栓通、疏血通、喜炎平、参芪扶正注射液等,单品最高销售更是直逼50亿元。
“中药注射剂之所以能够出现逼近重磅炸弹级的产品,是因为它们研发做得较为扎实,产品竞争力相对较强,且多为独家或者享有专利的产品,在终端销售上呈现出极强的覆盖力。”有业内资深人士如是总结。
先天不足后天补 致力安全性研究
说起中药注射剂,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它们的安全性。自上世纪40年代第一支中药注射剂面世以来,中药注射剂行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但由于2005年~2008年国内相继出现多起中药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备受质疑。在北京,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甚至彻底关上了对中药注射剂的大门。
“中药注射剂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各项研究做得比较深入的大品种,一类则是批文多、厂家分散、产品标准提升较慢的产品。前者才有可能产生重磅炸弹级产品。”丽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陶德胜说,杂质较多、所含成分复杂、药用机理不清等是中药注射剂最受质疑之处,但在国家药监部门的引导下,业界对中药注射剂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2009年上半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启动中药注射剂再评价,要求企业全面开展生产及质量控制环节的风险排查,控制中药注射剂安全隐患。针对中药注射剂重点品种,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分批、分阶段地开展了质量控制和风险效益综合评价。资料显示,在3年的专项行动中,全国共有742个批准文号的产品停产,近百家企业退出该类产品市场;产量相对集中的大品种仅余16个。
不仅如此,国家药监部门严格规范了中药注射剂在药学方面的要求,即中药注射剂在成分不能完全明确的情况下,至少要了解其中60%的成分。在这60%的成分中,要知道80%的有效成分;在有效成分中,90%要可控。这个俗称“689”的原则使得中药注射剂在药学部分与生物药站在一个层面上,较之此前“成分不清、标准不明”有了相当大的进步。
陶德胜认为,现代技术已经有能力筛掉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大分子;业界对那些大品种的研究也比较深入,有的已经到了细胞水平;企业也能够按照系统生物学方法,对一组有效成分开展谱效学研究;此外,部分企业也在用循证医学方法,重新对适应证做临床,加大了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的研究。以参芪扶正注射液为例,丽珠集团已率先完成副作用观察3万例的研究。
“有的中药注射剂虽然在研发时限于当时的环境,没有做严格的基础研究,但‘先天不足,后天可补’。”北京康派特医药经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磊说。
青峰药业的喜炎平注射液是我国中药注射剂中少见的国家保密品种。这个临床使用已达35年历史的产品,正好诞生在大搞中草药的上世纪70年代。国家药典委委员、青峰药业副总裁谢宁告诉记者,早在多年前青峰药业按照新的新药审评办法,与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合作,对喜炎平进行系统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因喜炎平70%是儿童使用,青峰还在国家浙江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国家新药安全评价研究重点实验室),做了幼年动物的安全性评价。目前,喜炎平正在广东不良反应检测中心进行临床安全性评价,第一阶段工作已经完成;相关有效性评价也正在进行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