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着三甲医院创新的传太医,既没有盈利用户量也不大,凭什么能获得这么高的估值?
2015年底,本来是所谓资本寒冬的开始,可是却有消息说传太医这家用户量并不大的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在A轮融资上千万美元,还会合保险公司合作推出百分百赔付的三甲医院健康险。
这家公司向我保证,融资额会有正式来源佐证,不会虚报;覆盖三甲医院内所有费用的健康险也并非收费高昂的高端险,很快就会推出。
最近还和朋友开玩笑说,互联网医疗创新太多,三甲医院和医生都要不够用了。我个人有点怀疑这样围着三甲搞创新的成功率,可风险资本不就是为了验证这些想法是不是可行嘛。现在这个各方都不满意的医疗大环境下,有人去做出改变是最重要的,至于结果,自然会由出钱的资本和挣钱的市场给出定论。
传太医是围绕三甲医院做出的创新,从结果上看同样是可以借助互联网医疗平台享受更快捷舒适的三甲医院服务,但是在模式上已经比现有的“挂号+陪诊”模式更进了一步。传太医承诺会为医生配备团队,着力解决医生在“诊断”之外浪费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的门诊,患者和医生之间是冷启动,即便是复诊也可能并没有把已有的资料准备妥当。传太医的团队在为患者确定门诊时间之后,会有专人像医生的助手那样整理好各种患者资料,让医生在看到患者之前就可以了解足够多的信息。传太医创始人还提到这样的团队服务会扩展到非传太医的患者,因为他的目标不只是服务好自己的用户,而是彻底提高医生的效率。
假设如传太医所愿,未来的医生工作室可以从现在的50个增加到2000个,这样的理想状况或许能够在医生和三家医院之间找到一个都能接受的切入点:对于三甲医院来说,有外部资源帮助自己的医生提高工作效率,不仅不把医生挖走还把所有医疗行为留在三甲医院之内,这样总比自己的医生跑出去多点执业划算。对于医生来说,不仅多出一个团队帮忙,还在自己的医院完成了之前需要走穴做飞刀才能获得的额外收入。
如果这样的业务模式能够建立,单单是与众多三甲医院医生的合作关系就能够成为自己的业务壁垒。毕竟在这样的深度合作下,同一个医生很难同时与数家公司合作。下图是在传太医上协和医院的搜索结果,左侧是价格从低到高排序,最低的医生普通服务99元,VIP全程陪诊199元;右侧是价格从高到低排序,最高的知名专家级别的医生,普通服务费就可以定到999元。

这样服务费全部给到医生也并不算多,传太医也并不打算从“挂号+陪诊”上挣钱,那么对于这种需要大量人力投入的重模式,互联网医疗最头疼却又最容易给出答案的经典问题又出现了:谁来付费?怎么挣钱?
传太医的逻辑其实也并不新鲜:保险公司来付费,从保险公司挣钱。
大家对于健康险的变革已经期待太久,这个已经被理论分析过无数次的市场现在只有拿出具体产品才能算数。传太医创始人苑光波给出一个近乎理想主义的解决方案,以大大低于高端医疗保险的价格,享受生病时享受的传太医服务全部直赔,去医院都不用带钱包。这位从辉瑞辞职的创业者应该明白此事的难度,可是他得尽快拿出公开销售的产品说话。
当然最需要提出的问题是,围着三甲医院创新的传太医,既没有盈利用户量也不大,凭什么能获得这么高的估值?
无论你的态度是支持还是怀疑,都应该认同传太医为自己找到了非常好的美国市场对标公司:Oscar Health。这家公司在2015年融资的时候,还在亏损且只有四万名会员,却估值超过10亿美金成功迈入独角兽行列。这种接近市梦率的估值方法不可能靠收入和用户去估算,只能认为 Oscar Health 撬动了一个前途无量的医保市场。在奥巴马的推动下,美国政府要求每个人都要有医疗保险,之前难以负担昂贵医保却又不够低收入救助标准的两千多万人都是 Oscar Health 的目标用户。
相同的逻辑复制到中国,政府医保的支付比例在未来几年一定会下降,空缺的这块只能依靠商业保险顶上来。谁能占住这条跑道,谁就能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