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常用药,通常是指疗效确切、使用历史较长、价格低廉的药品,也是老百姓平时爱用的常见药。据医药专家估计,我国医院临床使用的廉价常用药有300至400种,数量虽不多,却解决了患者约80%的用药问题。一项对北京、天津、上海等12个城市42家三甲医院临床用药情况的调查显示,廉价药短缺高达342种,有211种供货缺口,其中10元以下的130种,占38%,有131种长期断货。廉价常用药,本是日常用药,现如今,为何医院短缺、医生不开、患者不用?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调查。
廉价常用药,摇身一变成了“稀罕药”
廉价常用药,不仅给患者解除了病痛,而且也减轻了经济负担。然而,一些廉价常用药就是看得见、买不到、吃不着,令很多患者家属心急如焚,也给社会稳定增添了不和谐因素。
国企退休职工张大爷身体状况一直很好,但前一段时间患上眼疾,原准备去药店买一元一瓶的氯霉素眼药水滴上几天就可以了,孰料接连跑了五六家药店硬是没买到。去医院诊断后,医生说,氯霉素确实可以治疗他的眼疾,可是,由于没有库存,只得选用30多元一瓶的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替代。
王药剂师在一家医院药房工作六年多了,谈及廉价药稀缺的原因,他一脸茫然:“可能是由于利润太薄的缘故吧,医生开具的处方上几乎见不到,长时间没有人服用,容易造成库存积压。况且,现在一些廉价药也很难找到货源了。”
某医院李医生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前不久,一位老先生因心力衰竭到医院抢救,由于“西地兰”在医院非常紧缺,厂家的货源跟不上,只能使用别的药物代替,不得已,医生给开了一支200多元的强心针。最后,病人虽然转危为安,但其亲属却一肚子的怨气。因为以前都是用一两元钱一针的西地兰,现在改用强心针,价格相差一百多倍,患者家人认为,医院有便宜药放着不用,故意给开好药。其实,该药品早都没库存了。
李医生告诉笔者,近几年来,一些消费者非常熟悉的常用药物几乎在医院和医生的处方上销声匿迹了。比如,1元1支的氯霉素滴眼液、五角钱一板的氟哌酸、8元100片的牙周灵片、3元100片的去痛片等。特别是近年来,药品短缺还呈现出一些群体性特征,2011年,心脏手术必需药之一的鱼精蛋白在全国各地出现短缺,导致一些医院心脏病体外循环手术受到影响。
廉价常用药稀缺,原因何在
治疗效果慢,导致一些医生和患者对廉价常用药的青睐度降低。治疗一些常见病,中药相对西药来说治疗效果慢一点,廉价常用药相对新生产的“特效药”来说,见效也慢一些。治疗快慢又往往是患者及其家属评判医术高低的一个标志,为适应工作生活的快节奏,在使用“特效药”的问题上,患者和医生的意见常常一拍即合,不少患者接受医生建议选用了“特效药”而把廉价常用药放在了一边。
使用频率低,导致一些医院减少了廉价常用药的购置和库存。一些廉价常用药由于治疗效果慢一点,医生和患者的青睐度降低,容易导致大量廉价常用药长期在药房存放,加之药品使用期限非常严格,因失效而造成巨大浪费得不偿失,久而久之,一些医院药房购置廉价常用药的数量逐渐减少直至断药。还有一些廉价救命药供货渠道不畅,可能由于一些疾病种类罕见,很少购置,甚至少数生产厂家已经停产,也可能此类药品使用频率低,药品流通中间环节断层,即使有个别患者需要也很难买到,甚至一些相当规模的医院也早已断药。
经济效益差,导致一些医院和医生往往首选“特效药”。伴随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一些医院却还是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