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以药补医”变身“以药捐医” 各地变相“补医”手段智慧无穷

近期,据媒体报道,苏州药商称当地医改试点的医院要求其按销售额5%20%的比例返利。部分药商以捐款名义缴纳费用,当地的慈善基金会作为药商向医院交钱的中介。公开资料显示,政府统一安排了医院和药商的谈判。吴江区某医院工作人员则称,医院向药商要钱,是因为政府拨款不足。

  本以为推行药品零差价之后,不再有药品加成的获益,以药补医理应水到渠成地得到破除。不曾想,正如人算不如天算,计划赶不上变化,看似毫无漏洞与破绽的药品零差价,现实中却再度遭遇轻松破解。不难设想,当原本直接的药品加成,被间接的以药商按销售额5%20%比例返利,且为了遮人耳目,返利被披上了捐款的外衣。不难看出,表面看来被取消的以药补医,实则不过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最终仍然是换汤不换药。

  或许有人认为,虽然以药补医仍然存在,但不管谁来补医,药品零差价终归意味着患者将从中得益,至于药商对医院的返利,也毕竟不再由患者来承担。如此看来,尽管失之东隅的药品加成被收之桑榆,但药品零差价至少让患者成了受益者,也总算是聊胜于无。不过,表面看来的确如此,但假如认为公众真会从这样的药品零差价中受益,显然是一种误读。

  事实上,乍一看来,补医便成了药商的直接返利,但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药商对医院的返利,当然不会来自别处,而只能来自药品销售的收益,而为了能支付这笔达到销售额5%20%比例的返利额,必然意味着在原本药价的基础上要增加相应的比例。由此可见,从药品加成药商返利,最终为补医埋单的,仍然是患者。

  应该说,从药商返利以药捐医,各种变相补医手段可以说智慧无穷,令人眼花缭乱。不过,之所以破除以药补医,总是遭遇拆招解招,是不是全怪医疗机构从中作梗、阻挠,甚至钻政策空子呢?答案恐怕同样是否定的。正所谓存在即合理,无论是医疗服务的硬件投入,还是医护人员的诊疗技术之类的软件成本,医疗服务的供给,当然需要,否则的话,如果要求医疗机构只管满足服务需求,却对医疗服务的成本与投入顾左右而言他,最终的结果,恐怕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必然是为了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BCG最新研究:3年医改基层医疗市场大不同

  PE/VC热衷医院投资

  基层需求扩容拉升中药业绩

  “二次议价”江苏先行:药企成为补偿机制改

  宫颈癌疫苗市场“前哨战”或将打响

  2012抗菌药专项整治活动督导检查结束 各地医

  医疗器械经销商占据政府采购“投标人”席位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国医药产业升级之

  中检院通过WHO认证 我国疫苗预认证衔接难题

  药品流通业:零售渠道数字化魅力

第三方医检:机遇与挑战

保健品行业引入循证医学将开启新时代?

2012年度医药行业“红黑榜”

2020年中国药品市场规模将达2.3万亿

生物医药产业:多重因素引发重大变革

价廉让中医“很受伤” 绝技濒临失传

医药电商:“小宇宙”即将爆发

2013,医药电商寒冬或至

新版基本药物目录呼之欲出 上市公司未雨绸缪

西药调价周期结束:下一步,中药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