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有2400多家民营医疗机构,占了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77.6%,其中民营医院只有77家,其他均为门诊部、诊所、医务室等。从整体上来看,深圳民营医院规模小、技术水平偏低、人才不足,与公立医院相比差距较大,难以形成充分竞争的医疗市场,只有三分之一的民营门诊部和诊所能够盈利。
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深圳也出台促进社会资本办医的优惠政策,但是数量众多的民营诊所、民营门诊部等小的医疗机构仍被很难获得支撑。近日,深圳市福田区社会医疗机构行业协会、深圳市抗衰老研究会和深圳市科普志愿者协会成立了“福田区健康志愿者服务中心”,并将筹建“社区联合医院”,帮助小型民营医疗机构自救走出困境。
现状
仅三分之一民营门诊部和诊所盈利
自2009年开始的第二轮鼓励社会资本办医以来,各级政府政策密集发布,为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营造了更加宽松的环境。根据深圳市卫计委的统计,深圳有各类医疗机构2784家。其中,医院121家,公共卫生机构62家,门诊部477家,私人诊所和企事业内部医务室2112家,其他卫生机构12家。与上一年相比,卫生机构总数增加556家,其中医院新增4家,妇幼保健院增加1家,门诊部增加87家,私人诊所和医务室增加464家等。
尽管在政策的引导下,各路资本也蜂拥而至医疗市场,但是深圳民营医疗市场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大部分小型的民营医疗机构处于冰火两重天的生存状况。深圳市福田区社会医疗机构行业协会秘书长邓红照告诉记者,福田区目前有300多家小型民营医疗机构,包括西医、口腔和中医三个类别,只有三分之一的医疗机构能盈利,另外三分之二是亏损或者保本运营的,而盈利的多是一些管理规范和连锁医疗机构。
“造成民营医疗机构亏损的原因既包括行业信誉度不高、人才缺乏、管理经营等内部因素,也包括政策、监管等外部制约。”邓红照说。外部因素上,民营医疗机构在医保、人才用地、租金、税收、设备购置、人员工资和价格水电费等方面与公立医院存在不均等竞争格局,致使其接诊和住院人次远低于公立医疗机构。比如福田区几百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仅有7家被纳入深圳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主要是医保设置门槛太高,对医疗机构的范围、人员资质以及专家等条件设置严格,大部分的社会医疗机构很难申请到医保。”邓红照说。
内部因素上,长期以来,民营医疗机构“坑蒙拐骗”的观念深入人心,导致老百姓对民营医疗机构,尤其是小诊所、门诊部的印象不是很好,导致整个行业的美誉度也很差。“公立医院树立的‘百年老店’品牌,而民营医疗机构行业的信誉度和口碑则相对比较差,即使是公立医院很有名的医生去执业,去看病的患者人数也大打折扣。”深圳市抗衰老研究会会长李光说,“再好的专家到了民营医疗机构,患者也不会很信任。”
行业信誉度不高则是由于民营医疗机构的经营管理所导致的。大部分社会办医疗机构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因此,在这些医疗机构比较急功近利,经验管理很不规范。很多民营医疗机构的负责人多半本身也是医生,或者也就只有一个医生,有的也缺少管理知识,对于机构的发展缺少科学的指引和系统的思考,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优势,也难获得老百姓的认同。
除了信誉度和经营管理外,人才是这些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最大瓶颈和“短板”。“医疗机构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邓红照说,民营医疗机构要想建立赢得患者信任,必须要有好的医疗人才和医疗技术。然而,由于在科研立项、职称晋升、户籍政策等方面存在劣势,民营医院即便开出数倍于公立医院的年薪,也不易吸引业务骨干。如今,很多民营机构的人才靠“两头”人才,即刚退休的老专家和新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年富力强的中间力量。虽然目前深圳已出台政策允许医生多点执业,但是,这项政策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