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食药总局政府信息公开告知书确认:已停止“极草”试点,应停止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顶着“三非”帽子的“极草”,失去最后一道“护身符”。
叫停“极草”试点的96号文,早于2015年7月11日发给青海省政府。青海春天否认瞒而不报,称在2016年3月28日收到告知书才看到该文。
“极草”屡次险象环生,却总能逢凶化吉。股权转让、增资中一些“有悖常理”的举动,借壳上市过程中诸多的“巧合”,均令人生疑。
隐身幕后的青海春天操盘手肖融究竟是谁?青海春天方面称,她“没有工作履历”,外面的联想“一点都不沾边”,“肖融只是草根出身”。
停牌两个月后,青海春天(600381.SH)还是没能等来好消息。借壳刚满12个月,它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
2016年3月29日,这家A股市场唯一的虫草概念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的主打产品“极草”,收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政府信息公开告知书》:极草作为“综合开发利用优势资源的试点产品”和“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试点工作”均已停止,青海春天应立即停止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
这意味着,“极草”最后的“护身符”——试点产品的身份也已丧失。一夜之间,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带的“极草”,成了彻底的“黑户”。
自2009年问世至今,从民间举报、媒体追问到总局逼宫,“极草”产品的“三非”身份曾饱受质疑——它不是药品和保健食品,因为没取得国家食药总局批文;它也不是食品,因为国家质检总局严禁其作为原材料生产普通食品;它也不是中药饮片。
然而,几乎每次,它总能在特殊力量的“护驾”下逢凶化吉。2014年9月,青海春天借壳上市,在2015年上半年的牛市中,股价最高曾冲抵50元顶峰,总市值超300亿元。(南方周末2014年10月24日《极草“护身符”》、2016年2月25日《打不死的“极草”》曾连续报道)
“一家市值超百亿的公司,如果因为监管部门的一纸公文被迫退市,这在历史上从未发生过。”青海春天副总经理张素贞说。
“食药总局的告知书好似晴天霹雳,我们完全没有心理准备。”青海春天副总经理刘凌霄说。目前,“极草”已停止生产,代理商的存货仍继续销售。
4月5日,青海春天最新公告显示,公司正紧急调整经营策略。控股股东西藏荣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藏荣恩”)拟将其全资子公司——三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虫草五味颗粒等六种以冬虫夏草为原料的药品的全国总经销权,授权给春天药用。
4月4日,在几度约访后,青海春天接受了南方周末独家采访,就“停产门”“无证门”“质量门”等问题首度公开发声。
不过,青海春天背后的控制人肖融和张雪峰并未露面。语焉不详的高管履历、寥寥几次的公开露面,加之股权变更中有悖常理的操作,神秘的青海春天,依然如谜般让人浮想联翩。
8个月前已是“黑户”
“极草”被叫停后,翘首以盼的药品生产许可证却来了。
4月1日,青海春天发布公告称,其子公司春天药用收到青海省食药监局的批复,同意换发药品生产许可证。此前,因未获得新证换发,青海春天从2月初停牌至今。
“有了新证,心终于放下来了。”4月1日晚,青海春天的股吧里,不少投资者兴奋异常。一线员工也欢欣鼓舞,“救命稻草终于来了。”
这一切,让张素贞心酸,她不忍心告诉他们,药品生产许可证的换发并不代表“极草”身份的合法化。
“我们仍在等待终极审判。”张素贞抱怨说,从普通食品到保健食品,到中药饮片,再到“参照药品管理的试点产品”,“极草”一直在配合主管部门“求监管”,“主管部门说哪个身份适用,我们就乖乖地走哪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