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北京市出台挂号新政,要求所有公职医院医生终止院外网络平台的有偿挂号及加号服务,各地相继出台类似政策。政策风向的改变,使得移动医疗的前景众说纷纭,部分以“专家”和“专家号”为市场切入点甚至是拳头业务的移动医疗企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在医改和移动医疗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卫生行政部门的铁腕新政,对新兴的移动医疗行业是利还是弊?移动医疗行业发展的前景到底如何?3月15日晚,新京报联合腾讯大燕网,举办“移动医疗如何撬动分级诊疗?”圆桌会,政策制定者、医院院长、医生和移动医疗行业代表共同对话,探讨移动医疗的未来,为分级诊疗建言。
挂号改革:搞一个挂号就说是移动医疗公司?
作为北京市“挂号革命”主要推动者的方来英,在本次圆桌会议上,并没有花时间解释为什么推动挂号改革,反而谈起了他自称“不熟悉”的互联网。
方来英认为,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性的技术,更是一种创新性的服务。“互联网思维会带来巨大的革命性的变化。这种革命性的变化既体现在技术上,也体现在服务创新上。”他认同论坛主持,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译介的《创新者的处方》中的观点:真正引领世界的创新不仅是产品技术,产品技术创新的背后一定跟的是一个新的市场的创造,是人潜在的需求。
“互联网医疗、移动医疗,绝不是现在说那个挂号问题,那是个(原有的)服务,不是真正的移动医疗”,方来英表示,真正的移动医疗,不仅仅是利用互联网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方面的特性,去改变现有的沟通方式,也需要利用技术的进步,为连接时空的互联网,搭载上更先进、精密的技术,比如能实现“人的数字化”的传感器,能实现实时远程手术的通讯精度等。
因此,方来英认为,对移动医疗这个行业而言,北京的挂号改革,并不是媒体所谓的“倒春寒”。如果仅仅把能实现手机挂号、手机选大夫当着移动医疗的实现形式,那移动医疗这个行业,才“东方刚泛鱼肚白,但我相信朝霞一定会出来”,方来英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移动医疗领域,也许就会出现刚在人机大战中完胜的AlphaGo那样的MedGo,这个“狗”可能还是中国籍的。
方来英也建议包括春雨医生张锐在内的移动医疗从业者,不要把互联网技术仅仅当做工具,更不要去跟随现有医疗体系的运作模式和服务模式,“互联网公司不要老去copy现在这套服务模式,如果copy现在这套服务模式,那就真不是互联网公司”。在他看来,移动医疗应该创造出一个新的医疗服务领域来,而不是对现有体系的修补,到底是“互联网+医疗”还是“医疗+互联网”,得看出发点是什么。一席话,听得张锐等移动医疗创业者频频点头。
分级诊疗:现有三甲医院体系要洗牌
针对近期被频频提及的分级诊疗话题,与会嘉宾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西典门诊首席专家李勇杰认为,所谓的分级诊疗的那个“级”,其实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按行政级别,还是按办医规模,还是按照支付能力来区分?
李勇杰认为,现有的医院体系,其实回答不了这个分级诊疗如何分级的问题,也解答不了如何转诊,如何支付等一系列问题。李勇杰认为,所谓的分级诊疗问题,实际上是要解决优质医疗资源的分配问题,而何为优质医疗资源,其实也仁者见仁。他希望互联网在“患者找到合适的医生、医生找到合适的患者,医院找到合适的患者、患者找到合适的医院”的资源配置中,发挥自身的优势,“这可能是移动医疗能撬动分级诊疗的方式”。
方来英赞同李勇杰关于优质医疗资源的看法,“谈分级的本质是谈资源分配,合适的解决方案之一,是给最合适的人群提供最合适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