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衣食住行,医疗一直被认为是刚需非高频。移动医疗被寄予厚望,同时又被诟病泡沫太多,而一篇《论春雨医生的倒下》,更是在移动医疗的圈子里炸开了锅。
有数据称,医疗健康类APP有3000多款,其中,扎堆于预约挂号、在线咨询等的APP占比24%,而垂直细分类中,单病种管理、特殊人群健康管理的APP只占18%。
垂直细分类产品给予人小而美的印象,其中,肿瘤领域被诸多创业者视为突破口,叮叮医生亦属其中。
真、假?四分之一肿瘤专科医生已入驻
“一个外科手术病人,10天左右就能出院。而一个肿瘤病人,确诊后进行治疗,化疗就需要4-6个月,甚至更长,期间可能还要放疗,意味着一个肿瘤病人,在半年内每个月都要回院治疗。”叮叮医生CEO吴伟贤说,“治疗期这么长,意味着医生和患者见面机会很多。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很多很强,患者必然有很多的问题需要问医生,医生则需要花很多的时间与患者沟通,在化疗期间每月都需要安排患者住院治疗。”
叮叮医生就是看到这样的商业机会。
曾经是三甲医院外科医生的吴伟贤谈到,一个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生,工作时间远超过八小时,还会打开手机APP,为了100块钱的使用奖励,去回答陌生病人的线上提问吗?
答案是,不太可能,除非医生很有空。
肿瘤病人面对死亡倒计时,心理既焦虑又忐忑,医生除了回答不良反应等的相关问题外,还要联系病人定期回院化疗。主任没时间干这样的活,和患者打交道最多的是住院和主治医师。
于是,在用户定位中,叮叮医生以中青年医生为主要用户群体,功能设计上也是尽可能满足肿瘤专科医生对患者的管理需求。另一方面,患者的使用门槛却比较低,通过微信公众号即可和医生进行互动。
叮叮医生7月初上线至今,经实名认证的肿瘤相关医生就接近10000名,其中主治加住院医师超过一半。据2014年《全国卫生年鉴》统计,中国共有21000名肿瘤专科医生,“叮叮医生”平台上的肿瘤专科医生数量已超过5000名,占有率达到25%以上。
水分多?看留存率、活跃度
对此,吴伟贤强调一个概念“留存率”。医生用户下载叮叮医生后,次周留存率在25-35%。用户每周活跃度在35%。
如何保持一个医生持续对APP感兴趣、愿意用呢?吴伟贤认为,好的产品会说话,一个移动医疗产品,如果真正解决医生痛点,很大地提高医生工作效率,简单易用,医生在试用过程中体会到好处,即使没有推广也会使用。
主治和住院医生是主要的使用人群,是不是主任们就不会使用呢?面对这样的质疑,曾当过医生和外企高管的吴伟贤轻轻一笑,“科主任的支持和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像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一位知名的消化道肿瘤专家所说,她觉得软件挺好的,因为她不是经常和患者沟通,所以不是经常使用,但是她会让下面的人去使用,并通过加入协作组的方式,及时了解整个科室的患者和床位情况。以前每次出专家门诊,这位主任都会打电话回科里问今天有几个空床?需要新收几个病人?现在有了住院管理和协作组共享患者回院时间的功能,主任通过查看App上的月历,就很清楚地知道今天会有几位老病人回院化疗,要新收几个新病人住院,而不需要再打电话回科里询问了。”
叮叮医生的设计理念在于,帮助医生更好地追踪管理院外的患者,及时提醒患者在什么时候回院治疗,协助管床医生进行更有效的住院安排,智能发送临床上的各种提醒以及相关的患教信息。吴伟贤强调,如果你的产品确实提高了医生和患者的沟通效率,就能为医生节省宝贵的时间,这样医生就一定会使用。
如果你是个临床“科研狗”,叮叮医生还能充分帮助到科研工作。31个问卷模板,涵盖了欧美标准的随访模板,包括不良反应观察表、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表QoL和各类肿瘤的量表。在PC端,医生还可以自己定制和修改问卷,批量导入患者以更好地跟踪管理这些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