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全面推进医疗改革实行,其目的是降低药品价格,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尤其是今年6月1日起开始执行“药价放开”政策,药品价格由市场自由竞争来决定,政府通过“政策调控”与“市场竞争”这两只手来调节药品价格,无形中将医院药房与院外药店推到了同一个舞台,加剧了医院与药店的竞争。
“实体药店只有积极求变,才能获得新生。”有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实体药店竞争的日益加剧,目前加盟O2O模式或将成为主流。介入O2O模式也有不同的选择,有合作的:如仁和集团旗下的叮当快药通过与线下药店合作,打造大健康生态圈;有入驻的:如阿里健康将药店纳入其平台中;还有传统连锁药店线上自营:如海王星辰利用其门店资源开辟线上业务。
万家药店面临生死劫
曾几何时,实体药店风生水起,遍地开花。不过,受这股狂潮的“裹挟”,不少药店零售经营者早已形成了固有的思维定势,这就是:唯“药品价格”论。简单地以药品价格取胜,从而忽视了自身的“软实力”建设,导致业务增长乏力。
中国网上药店理事会秘书长张勇表示,除了政策层面没有利好外,同其他零售业相同,实体药店的成本上升也比较明显,包括房租、人工等,利润下滑比较严重,“去年行业的实际增长在6%左右,低于GDP增速。”
另外,单体药店与上游供货商在采购谈判时并无优势,相比连锁药房,普遍要高出5%以上的成本,另一方面,人员成本、房租成本连年攀升,挤压单体药店生存空间。某药店店长曾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2014年以来,店内保健品销售形势不断下降,部分传统保健品的利润率也多次下调,其中有的已经下调10%左右,“利润率越来越低,但不下调更难活。”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最新发布的《2014中国单体药店发展状况蓝皮书》(显示,自2013年6月新版GSP实施以来,很多单体药店由于没能通过认证审查,被迫加入了连锁企业或注销关门。
截至2014年底,单体药店数量从2013年的27多万家,急速下降至19万家左右,下降了40%左右。预计2015年单体药店数量还会有很大的下降,可能缩减到15万家左右,只占药店总数的35%左右。
有业内人士指出,2015年退市的实体药店的数量将超过4万家,药店经营的梦魇仍将继续。“对于药品销售企业来讲,新版GSP最大的难点是在硬件考核方面,其中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的独立仓储,不能租赁,这将给原本生存压力颇大的药品销售企业增加巨大的额外投资。”
究其根本,虽然单体药店经营成本低,但由于缺乏市场采购优势,这类企业已经无法抵挡行业大洗牌的变化趋势。当前国家大力推进的新医改有一个重要的目标是,促使大量临床处方药从公立医院这一庞大的市场更多地流向零售市场。
随着医生多点执业政策松绑,大型连锁药店将有可能获得更多小药店无法奢求的处方。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来几年中小药店将被吞并,实体药店将进一步被挤压出局。
O2O模式或成救命稻草
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发展”,这也让众多实体药店看到了一丝转机,纷纷采用线上导流,线下交易的O2O模式。
O2O即OnlineTo Offline(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
这类O2O商业模式的APP产品是以单体药店本身为中心,放大中心化特性,强化药店地理位置优势和区域性品牌优势,国内只有微信和叮当快药可以做到以上模式,前者需要药店自行开发和管理,其线上流量需要自行汇聚,后者为第三方药品信息平台,主动为药店引流,此外还能实现大数据收集和反馈,大大方便了单体药店更精准的了解市场需求。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便捷购药、实惠购药,无疑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作为国内送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