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政府对抗菌药物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临床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得到了有效遏制。虽然三年来抗菌药物处方金额增长明显放缓,并且多呈下滑态势,但是由于抗菌药物应用的刚性需求始终存在。
抗菌药物是目前综合性医院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覆盖95%以上的临床科室,其使用情况可以反映一个医院或一个地区的合理用药水平。抗菌药物的发展对降低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曾经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然而,随着其应用的不断加深,全球抗菌药物滥用现象愈演愈烈,以致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世界卫生日向全球发出呼吁:“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我国政府一直都十分关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问题,2004年即颁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这是我国首次制定的全面、系统地针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指导性技术规范。此后,政府对抗菌药物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直至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卫办医政发(2011)56号文件)。2013年是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收官之年,回首过去的几年,活动的纵深开展究竟给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抗菌药物市场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市场前景如何?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刚需始终存在,市场依然诱人
对上海市样本医院的处方分析(RAS)显示,2007年以来,尽管抗感染药物的处方金额增长率逐年下滑,其占整个药品市场的份额却始终稳居首位。相关卫生行政部门不断加强抗菌药物调控的目的并非限制抗菌药物在临床的使用,而是限制“不合理”的使用,遏制耐药菌的产生,而“合理”的使用,也即临床对抗菌药物的刚性需求依然存在,这样的刚性需求决定了抗菌药物的总体市场规模依然很大。
整治颇见成效,监管力求常态
RAS显示,2010年以来,上海市样本医院抗菌药物处方金额增长率几乎始终慢于医院总处方金额的增长。2011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重拳出击,加之药品价格下调的影响,自2011第二季度起,二、三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处方金额同比迅速出现负增长,并且在第三、四季度达到最低点,相比2010年同期下降25%以上,并且三级综合医院的下降幅度要大于二级综合医院。然而,经过一年的整治,到2012年第二、三季度,二、三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处方金额增长分别恢复为正增长,二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药费同比增速甚至在2012年第三季度超过了10%,为六个季度以来的最高。不过,2012年8月史上监管力度最强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出台,再次遏制了抗菌药物药费增长回暖的迹象(图1)。2013上半年,上海市样本医院抗菌药物处方金额继续呈负增长,与去年同期相比,二、三级医院分别下降9.5%及3.7%。金额增长的起伏再次说明抗菌药物的监管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常态化。

1 抗菌药物过度预防性使用得到遏制
RAS显示,抗菌药物使用张数前三位的科室分别为小儿普通内科门诊、普通内科急诊和呼吸内科门诊,三者张数占比合计近25%,并且三者的张数占比均有上涨趋势,考虑与近两年空气污染等致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激增有关。
另外,张数排名前20位的科室中,除普通内科门诊外,其余科室科室内抗菌药物张数占比均有明显下降;其中,以骨科病房及普通外科病房两个住院科室下降尤为明显(表1),考虑与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方案对手术类科室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I类切口手术)的严格限制有关。对抗菌药物处方金额排名前20的科室分析同样显示,普通外科病房、心胸外科病房、泌尿外科病房、骨科病房及神经外科病房科室内抗菌药金额占比显著下降。

2 品规数基本达标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开展以前,上海市样本二、三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通用名个数平均分别为60、72个左右,专项整治开始后,二、三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通用名个数迅速下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