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5月商务部发布《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以来,国内医药流通行业对于规划中提出的“全国要形成1~3家年销售额过千亿元的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过百亿元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的目标相当敏感,大多数企业纷纷开始内延外扩,而对现有大型医药集团而言,从内部整合的基础上展开对外并购,无疑是一条实现快速扩张的捷径。
而对于一些没有充裕并购其他企业资金的大型流通企业来说,扩大流通产业的产业链,也不失成为一种多重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方式。
医药流通业整合向产业链纵深
目前医药市场中的整合具有一种共性,即集团药业、商业、生物医药等资产全部集中于一家上市公司,无论是以吸收合并为手段的上药集团,还是以发行股份收购集团资产的哈药集团,都具有这种特性。而这种特性也与中国现行的医药体制有关。
近两年国家实行基本药物招标,导致药厂出厂价重挫,且限制使用抗生素对医药企业“打击”也很大,而被认为潜力巨大的生物制药又需要大量资金,因此集团将传统中西药、生物药及商业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
未来,医药工业并购或将成为整合新趋势。上海医药明确表示未来并购重心将转至工业领域;华润北药频频发力,拟以4.04亿元将北药集团旗下4家中药类公司打包注入华润三九,将大输液专业化制药公司上海长征富民金山注入双鹤药业,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2011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务院、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多部门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加快产业内部结构调整,鼓励技术创新,对创新企业给予扶持。先期公布的规划有“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十二五”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这些规划要求促进医药流通行业集中,发展疫苗、单抗等先进生物医药技术,关注疾病预防和新型诊疗技术应用,提高基层医疗水平。这些规划出台也对创新型、综合实力强的企业给予最大鼓励。
“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十二五’规划对医药市场具有重大影响,不仅有助于建立基本医药卫生制度,而且将提升医疗卫生整体消费,促进市场整合,平衡中国中西部地区医药发展及鼓励研发和创新。”德勤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全国领导人吴苹认为,在“十二五”规划以及老龄化、财富转移和城市化人口的驱动下,中国有望在十年内成为全球第二大生命科学与医疗市场,专利药、OTC和仿制药均有广阔前景,跨国和本地企业对及时扩大市场份额和优化销售渠道的迫切需求,显著推动了行业并购活动。
多重方式促进医药流通行业多点“开花”
与财大气粗的医药流通“三大佬”相比,一些流通企业把眼光放在了其他的流通领域上。例如,九州通于2011年联手京东商城打造医药电子商务平台。而中型流通企业英特集团、浙江震元等则计划通过加大并购和项目扩建拓展医药流通业务。前者先后完成对多家公司的并购、筹建药材公司,并推进物流平台建设;后者推出5.3亿元的定向增发方案,用于直营门店及营销网络建设、现代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等。
多重方式,促进了医药流通的多点“开花”,而开的最奇特的一朵“花”,当属目前逐渐新型的生态园型的旅游类流通行业。
把医药流通与健康生态游捆绑在一起,虽然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却有其独特优势。一方面是国家支持国内旅游文化发展。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要“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全会进一步指出:“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