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价格过山车
最高位:2005年 400美元/公斤
现在:2015年 180美元/公斤
2006年大跌;2009年回升;2012年高峰;2013年又降;
且每年价格持续走低……
中国科学家获得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红的不止是屠呦呦,还有青蒿素——全球公认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
而在青蒿素原料最大产地重庆酉阳,当地最大的青蒿素生产商却高兴不起来。
1、诺奖之后
10月6日,和青蒿素打了20多年交道的冉军,看到屠呦呦获奖的消息,心情波动了一会儿,但很快就恢复了平静。他把手机放下,穿上有些灰尘的西服,耸耸鼻子,酉阳的天气越来越凉了。
心情,就像重庆华方武陵山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武制药)卡车上的青蒿,升起又落下——每年这个季节,公司收购农户的青蒿,一袋袋晒干的青蒿叶被装上卡车,又被卸进公司的仓库。
冉军是该公司的副总经理。华武制药位于酉阳县城南,据称是最早也是最大的青蒿素原料生产商。
接下来几天,冉军的微信朋友圈被屠呦呦获奖的消息持续刷屏;他没有转发。亲朋好友打来电话,“你们这个行业又要红火了”;他的回应很扫兴:“市场已经饱和 了,不可能因这件事有多大增量”。一些记者来采访,“如果觉得青蒿素产业迎来了一个春天,会让你们失望的”,他的态度近乎冷酷。
“青蒿素获诺贝尔奖光鲜亮丽,而实际上这个产业现在成本倒挂、全面亏损,是最低谷的时候。”他甚至向记者们说:“我们站的角度不一样。我太了解青蒿了。我们经历过很漫长也很痛苦的过程。”
2、发现青蒿素
青蒿是一种野生植物。“房前屋后,都长青蒿。”老家在酉阳县铜古乡的冉军记得,当地人以前常用青蒿止血、熏蚊子,“小时候流鼻血,就抓一把青蒿叶,揉一揉,塞在鼻子里;把青蒿叶晒干,点燃了,当蚊香。”“谁能想到,它有那么了不起的药物价值,还成了治疗疟疾的中国神药。”冉军说。
不过追溯古代文献,东晋医药学家葛洪在其著作《肘后备急方》中,就已点到青蒿治疗疟疾的偏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曾向媒体表示,她和她所在的“523”项目(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组正是从葛洪这里获得了灵感。
上世纪七十年代,该项目的全国课题组转向青蒿研究,拿到抗疟单体并临床验证青蒿素有效。据《重庆晨报》报道,“523项目”四川课题组发现重庆酉阳的野生青蒿,青蒿素含量最高。
3、工业化生产
1986 年,青蒿素获得新一类新药证书。在冉军看来,这是青蒿素产业的第一个时间节点,中国工业化生产青蒿素的起始之年。原本生产中成药的酉阳国营武陵山制药厂, 由此被选作工业化生产青蒿素的工厂。1990年,“523”项目组核心人物、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的魏振兴,在酉阳组建“药用植物培训班”,旨在培养中国第 一批工业化生产青蒿素的技术人才。
冉 军1990年高中毕业后,被召入魏振兴的培训班。“魏教授他们教我们青蒿素的作用和提取等,又到武陵制药厂现场实习。”冉军说,当时青蒿素产量不多。 1994年,冉军考上了成都的华西医科大学药学专业,“那时受影响,青蒿素已经编入教材,在抗病药一节”;1997年,他回到武陵山制药厂任技术员,此后 又到青蒿素的市场开发与销售岗,“当时产量也就几百公斤,主要销给国内的昆药集团”。
2000年,武陵山制药厂被华立集团收购。冉军说,原本做仪表的华立集团将青蒿素作为其转型进入医药企业的切口,2001年组建重庆华武制药。“从此对接国际市场开发和销售,青蒿素的产量于是越来越大。”2001年,通过内部竞聘,冉军成为公司青蒿素系列产品的销售科长。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