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四川公布2014年退出全省基药采购的品种名单。康缘药业、云南白药、白云山、九芝堂、华北制药、科伦药业等均有品种不再参与2014年四川基药招标。
九芝堂宣传负责人卢杰表示:“很多品种并不是企业不愿生产,而是招标价格太低。如中药经典方六味地黄丸,最低招到2块多钱,我们自己测算过,这个价格买原料都买不到。”
基药市场出现一个奇怪格局:上市公司除了独家品种价格有保障、愿意供货之外,其他品种纷纷想退出基药市场;部分有实力的中小企业评分又达不到中标门槛;更多小企业以极低的价格应标,所供产品质量又被业内普遍怀疑。
奥吉娜的遭遇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省份中,价格是决定基药中标与否的事实上的最重要标准。
广东省3月14日公布的基药“最高零售价”通知中规定,基本药物以实际中标价为最高零售价。广东基药实施“月月竞价”的规则,于明德解释说:“这一规则意味着下一月竞价,只能比上一次的价格低,不能更高。”
这样的竞价规则已经成为部分企业打击竞争对手的手段。如果复方丹参片是某家企业的主打品种,而另一家企业只是少量生产,那么后者只需赔本销售或者低价应标后不供货,就能达到击垮竞争对手的目的。
“好企业被赶出基药市场,你看上市公司有几个品种中标基药的?”卢杰表示。
于明德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地方政府制定招标政策的随意性。“出现优质企业退出、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等现象,一点都不奇怪。国家规定了基药招标的总体原则是质量优先、价格合理,但没明确如何保障这两点。各地在招标中无法完全兼顾质量和价格,于是就出现目前局面。”
“基本药物本来是国家为老百姓制定的福利性政策,但如果这样下去,好药大量退出市场,百姓福利可能真的将无法保障。”九芝堂卢杰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