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是全国安全用药月,自2011年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联合中国药学会等机构推出了“安全用药”专家咨询热线。活动开展以来,热线活动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累计50余位药学专家解答公众用药咨询900余次。在此精选其中提及频率高,有代表性的10个问题,为大家解惑。
1.问:吃药为何会过敏?
答:过敏是一种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有些药物过敏在停药后就可好转。患者应多喝些温开水,便于药物尽快排泄,同时留意身体变化。如果出现较严重的过敏症状,可能需要采取急救措施,如服用抗组胺、收缩血管的药物,或注射皮质激素等。出现过敏后应及时咨询医生,避免情况恶化。
患者自我药疗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品的过敏症状。静脉输液发生药物过敏的速度和严重程度都远高于口服药,因此生病时不要主动要求输液。
2.问:生病了是否需要服补药?
答:大病和术后恢复阶段,尤其是胃肠道手术需要保护胃肠功能,因此进食量要适当,保证水分和膳食纤维的摄入。乱吃人参等补药并不十分必要,有时还可能影响疾病的治疗,甚至引起便秘。
人参、西洋参、党参、白术、黄芪等补气的中药大多性温热,服用后会使温热邪气更加嚣张;而当归、阿胶、熟地黄、龙眼肉、枸杞子等滋阴补血的中药多黏腻,会阻碍胃气,影响正气将邪气赶出去。是否需要进补,应当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综合分析来确定。
3.问:药效不好能自己换药吗?
答:询问这一问题的大多是慢性病患者。服药后效果不好,应当先考虑用药方式是否正确。一些人拿到药物后,没有仔细阅读说明书,也不遵医嘱,出现症状了就吃药,症状减轻了就自己减量或停药,这是造成药效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高血压患者擅自停药,可能引起血压骤升,出现危象;哮喘患者擅自停药,可能引起症状加重或反复,影响后续治疗。
如果服药方法和用量正确,但效果不好,也不应自己换药。治疗同种疾病的不同药物,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不同,有相应的适用人群。别人用着效果好,不一定在自己身上也很有效。因此,在发现用药后效果不好时,应咨询医生或药师,根据医嘱调整药物。
4.问:止疼药效果为啥变差了?
答:止疼药用多了,可能出现耐受,身体对于药物的作用不再敏感,表现为效果变差甚至无效。此外,乱用止疼药还可能引起肝肾损害和胃肠道问题。
疼痛只是一种症状,提示身体发生了异常。牙疼、痛经等疼痛如果病因明确,可适当服用非处方止疼药。但如果疼痛特别剧烈,并伴有严重的头晕等症状,应及时就诊。此时擅自服用止疼药,可能掩盖病情,引起危险。持续1个月以上的疼痛多由疾病引起,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此时,应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5.问:慢病用药如何减小副作用?
答: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如果遵医嘱服某种药物,效果较好,一般不建议通过自行换药的方式减小副作用。遵医嘱合理用药,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和心脏功能都能减小药物对身体的影响。
轻度乏力、胸闷、头晕、嗜睡、头痛和下肢浮肿等是常见的药物副作用,慢性病患者用药时如果出现这些症状,但不太严重,可咨询医生调整用药。一旦发现严重皮疹、呕吐等症状时,要及时就诊。
6.问:用保健品能停药吗?
答:保健品即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多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可调节身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如果有保健食品在广告中宣称能替代治疗某疾病的药物,或者能“根治”某些疾病时,患者不要轻信。如果服保健食品后,患者感觉有很明显治疗效果时,应警惕其中添加了违禁成分。
遵医嘱服药是治疗多数疾病,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重要方法。擅自停药可能使病情波动,甚至造成身体不可逆的损害。如果服用了掺有违禁成分的保健食品,可能在无形中造成药物过量,引起损害。此外,可能还有些成分不适合慢性疾病患者服用。因此,大家如果想使用保健品,应当先咨询医生自己是否适合用,并从正规渠道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