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到夏威夷大学和美国国会下属的东西方中心访学一年,闻书香,看彩虹,听课做讲座,仿佛天堂里生活。但做梦也没想到,我竟然被蜈蚣袭击了!
传说中的先看病后付账
2015年12月,我在夏威夷大学校园散步。突然,脚背感到一阵刺痛,抬脚一看,一坨黑乎乎的虫子正趴在脚面上。“啊!”我疼得叫出声来,用力甩腿、跺脚,脚面瞬间麻痹刺痛。
在我一瘸一拐走向宿舍楼的五分钟时间里,毒液迅速扩散,从小腿麻痹到大腿。东西方中心宿舍前台的值班阿姨问我,“叫救护车还是出租车?不过,救护车会很贵。”(多贵?后来才知道至少一千美元)。她给我写下附近两家医院的地址,嘱咐我拿好护照、医疗卡和钱包。
乘出租车到医院急诊,护士询问了我的医保、住址、过敏史等基本信息后,上网搜出一张图片给我看,“是这虫吗?”对,像是蜈蚣!一指长,多腿,黑棕色。护士把我领进病房坐下,给我一个冰袋。
等了十几分钟,一位瘦瘦的光头男医生走进来,看了一眼我的脚伤,悠悠地说:“给你吃片止疼药,12个小时后会不痛,24小时以后消红消肿。”我问他:“请问有多大把握确定是蜈蚣?你经常见到被蜈蚣咬伤的急诊病人吗?”医生点头说:“99%的可能性是蜈蚣;我一个月12个班次,平均每个月能见一例。”在夏威夷,看来被蜈蚣袭击不算太罕见。
“至于会不会感染,要再观察了。感染比例很低,千分之一吧。”医生说完就消失了。等了十几分钟,又进来一护士,一手药片,一手纸笔,吃药前让我签字。“吃完之后四小时,如果还疼,就去药店买药继续吃。”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伤口未作任何清理,看病三分钟,等待半小时。我问,看病多少钱?接诊护士回答说:“我们也不知道。以后会给你寄账单。明天记得电话告诉我们你的医保账号。”
打车回学校路上,我去了longs drugs 药店买药。在美国,实行医药分家,最近的药店和医院相距车程8分钟,车费15美元。医生开的处方药,只有5粒止疼片。
第二天,我找出医保网站信息,给急诊打电话,告知医保账号。这就是传说中的先看病后付账,只是你不知道,你这次看病花了多少钱。
开了药方,却未必能及时买到药
被蜈蚣咬伤后的五天里,我卧床休养基本没活动,伤势渐好,一周后能正常行走。不料第七天爬山后,伤口复发,开始发痒,脚面如卤猪蹄般又红又肿。
正值圣诞节,校园诊所放假关门。我只好去上次看病的急诊。护士医生均穿红戴绿,身穿红裤子的男医生瞧我的脚,说是细菌感染,需要吃抗生素消炎。“大概几天能好呢?”他回答:“你让我预测未来,我可做不到。”
“不过,如果过两天加重的话,一定要再来医院。”——不像中国大夫,会嘱咐几句“饮食注意事项或不沾水少运动”的注意事项,美国大夫只管当下。
医生开了处方药头孢氨苄,我电话叫车往longs drugs药店超市赶。但是美国人的圣诞节就像中国的大年初一啊,药店下午3点就提前下班了。医药分离的假期效应,是病人可能会无药可吃。
第二天一早,脚伤愈加严重,更肿了。我只好第三次打车去医院,医生这次开的是药效强的克林霉素。等了15分钟后,进来一位护士说:“不好意思,药还在路上,药店正在往医院送。”整个医院连一粒克林霉素都没有。又等了10分钟,护士给我送来一粒独立包装的克林霉素,让我吃下。而剩下的处方,还需要我自己去药店取。
打车去药店买药,尽管前面没有排队,也足足等了一小时。原来药店打电话到保险公司确认我的医疗保险类型,核算到底每项我该承担多少费用。最后告诉我说,保险公司名称不对,团体保险号码也不对。我自付了40粒消炎药的10%(12美元)。药店人员却没有交代吃药的注意事项。
看病贵,看病难,还给耽误了
到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