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大病进医院,小病上药店”已经成为居民医疗保健消费领域的一道风景线。近几年来,自我药疗在药品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秘书长王伟指出:“自我药疗将逐渐发展成为药品市场的一种常态。感冒、咳嗽、口腔咽喉病、胃肠道疾病、眼病、皮肤病等是自我药疗的主要病种,消费者大都通过购买OTC产品来缓解这些疾病的症状。”
消费者自我药疗水平的提高带动了OTC市场的繁荣。据统计,我国OTC市场规模已经从1990年的19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1295亿元。我国在2009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OTC市场。预计到2020年将居全球第一。
消费空间巨大
在发达国家,自我药疗已成为大多数消费者的习惯。一项美国健康市场的调查显示,在美国,81%出现头痛症状的患者、72%出现感冒/咳嗽症状的患者、68%出现皮肤疾病症状的患者,都会首选OTC产品进行自我药疗。所以,OTC市场前景十分可观。
每个国家自我药疗的发展,与该国实行药品分类管理的经验和历史直接相关。我国从2000年1月1日开始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至今只有短短几年时间,而美国早在1951年就开始实行了。相比之下,我国的自我药疗还有待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我国自我药疗人群比例也在逐步上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差距甚大。在我国总数为4600多种的OTC产品中,消费者在药店能够买到的只有1000多种,远远满足不了自我药疗的需要。因此,我国OTC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项统计结果显示,在我国所有的门诊病人中,有大概1/10的病人是不需要到医院看病的,通过自我药疗完全可以解决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人口绝对数量还在增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医药保健消费得到了城镇居民的普遍重视;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1.6亿,占总人口的12%,这部分人群所占的医疗消费比例将越来越大;此外,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入,OTC市场也将得以壮大。
外资品牌逞强
但是,盘点我国OTC市场却发现,这块诱人的大蛋糕却散发着十足的“洋味”——外资品牌产品占据绝对优势。这在药品零售市场很容易得到印证。
上海浦东三林地区的
李小姐前不久去一家药店购买感冒药,营业员递给她一盒标价10多元钱的某合资企业生产的感冒药片剂,
李小姐问营业员,是否有便宜一点的国产感冒药,答曰没有。
OTC市场洋品牌盛行,虽然有行业的潜规则原因(即洋品牌价格高扣率相应也高,经销企业能够得到高利润),但本土企业自身存在的“软肋”也不容忽视。
在我国OTC市场,涉足较早的是合资企业。据了解,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早在1995年年底就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独立的OTC部门,专门负责生产解热镇痛药“百服宁”;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在生产、推广和销售“泰诺”系列解热镇痛及感冒咳嗽非处方药品上投入很大。相比之下,我国单纯从事OTC药品生产的企业则不多,整个医药行业至今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非处方药营销模式和发展模式。
由于OTC比处方药有着更大的选择性,除了医院处方销售渠道外,还有很大一块在零售药店。对于消费者来说,品牌往往会成为消费的“风向标”,国内OTC产品在品牌知名度方面远落后于外资企业的品牌。
与处方药一样,OTC产品的新品开发也是我国企业的一大软肋,上市的产品基本上以仿制药为主。国际知名的市场调查机构IMS在2009年的一份报告中说:“从2007年到2009年,中国国内OTC市场只有合资企业上市了少数几个新产品,如杨森的某皮肤过敏药物、葛兰素史克的芬必得新头痛装、惠氏的某感冒咳嗽药等。3年里,上市的新药加起来也只有个位数。”新品缺乏已严重制约了我国OTC市场的发展。
在剂型开发方面,国内企业也无法与外资企业相提并论。以OTC感冒药为例,外资企业生产的剂型多达30种,主要通过加减成分取得各种效果,有的通过颜色的不同区分不同时间的不同服法,有的加香剂型用香味打消儿童服药的顾虑。而国内企业生产的OTC感冒药,一般剂型不超过5种,相对而言,较难适应不同人群的特定需求。
此外,我国企业在OTC市场开发、产品宣传、营销手段等方面也大大落后于外资或合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