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中国最大的心脑血管企业四环医药公布,计划斥资7.75亿元人民币,收购万生制药及海南李兹曼制药100%股权,以进一步扩大产品基础及销售网络。据了解,本次收购资金来源一部分为首发所募资金,一部分为公司内部资金拨付。
该公司现有主要品种均为心脑血管疾病急救用化学药,而收购目标公司之后,四环医药将正式进入中成药领域,产品线扩大至脑血管术后恢复慢性用药领域。
分析其资本运作的路径时发现,近5年来,几经辗转的四环医药在给市场画出多个迷宫后,目前做大主业的发展意图已渐露端倪。
迷宫解锁
之所以说2001年创立的海南四环医药曾给产业资本画出过“迷宫”般的发展轨迹,主要是因为作为内地的心血管细分龙头在初次涉足资本市场时,其坎坷多变的故事让市场很难捉摸。
据悉,四环医药自创立以来,短短5年就得到迅猛地原始积累,核心产品克林澳及安捷利2006年起就在中国医院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为了巩固竞争力,2006年4月,总部位于海口的四环医药在北美的Bermuda注册成立,且于之后不到一年,即次年的3月在新加坡成功上市。
不过,命运多舛。当很多投资者尚在为之欣喜时,才拥抱海外资本不到两年时间的2009年底,重要投资者摩根士丹利旗下的亚洲私募股权基金MSPEAIIICayman与四环控股股东突然将公司私有化,并撤销在新加坡交易所的上市地位。
但是,对于资本的渴望没有止步。经过半年多的调整后,其控股股东车冯升、郭维城、孟宪慧、非执行董事张炯龙、公司高管黄振华,及上述5人控股的投资控股公司PlentyGold决定在香港再次上市,并于2010年10月28日成功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可以说,经历了5年的探索,四环医药的价值在港市得到充分的认同。”关注这只港股的医药分析人士表示,也正因为如此,四环在港挂牌引起诸多国际性投资机构倾爱,除索罗斯旗下的量子基金已成为基础投资者引起追捧外,其他五大基础投资者包括中国人寿保险(海外)、希尔豪斯资本管理公司、惠理基金管理公司、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和投资人虞锋创立的云峰基金,以及建银国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正如该公司行政总裁车冯升所言,公司将围绕心脑血管主营业务做强产业链,但新加坡市场未能反映公司的实际价值,香港市场更适合发展。的确,从四环医药公告中不难看出,其IPO所得约55亿港元中,30%将用于寻找适当目标公司或业务并进行并购,20%用于研发,15%用于扩展现有产品组合或生产线,15%用于建设廊坊和北京的两个生产基地等。
增资主业
四环医药试水新加坡铩羽而归,又投身港股市场,其前景一度让资本投资者难以捉摸。而今,这些迷眼的资本动作层层剥开,未来走向日渐明晰。
此次四环医药收购的万生制药主要是以生产及销售传统中药为主的,其中灯盏素大容量注射液和冻干粉为独家剂型,已进入国家医保;丹参川穹嗪注射液则已进入20多个省医保。四环医药认为,该收购将增强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产品组合。另外,其大容量注射剂生产线将为今后推出大容量注射新产品提供条件。
事实上,退出新加坡市场后,四环医药近三年就实施了近50亿的扩张计划。2010年年底同步收购了多菲制药和本溪雷龙,获得多个优势品种,其中多菲的脑苷肌肽是独家品种,雷龙的前列地尔脂微球注射液主要用于治疗周边血管疾并微小心脑血管循环障碍,是国内少数仿制药之一,增长前景看好。雷龙前列地尔注射剂还获得了30年的独家分销权。
随后,于2011年年初又斥资1.4亿元收购了以脑血管见长的长春翔通药业80%股权,实现产业链上游扩张。与此同时,其全资子公司耀忠国际与JSAB签订协议,将收购其持有的一家心脑血管药品商,收购总代价达24亿元。
“不难看出,四环收购的目标集中在心脑血管的开发、制造、营销全产业链,以心脑血管药物市场为重点,目的是扩大产品组合及销售网络,以进一步提升其市场份额和竞争力。”上述分析人士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