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看,市场将受行情连续上涨、动力不足和宏观紧缩政策的压制;长期看,又将受惠于需求逐渐加大的利好
要预测2011年药材市场的走势,就必须了解影响市场行情的各种因素:宏观经济是否向好?货币政策是否宽松?社会需求是增是减?市场库存是多是少?药材生产是扩是减?
经济逐渐复苏
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全球经济开始复苏,2010年出现较快增长。我国经济复苏更是强劲,GDP增速高达10%以上,这为药材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环境。但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物价上涨过快的通涨压力。宏观调控面临转型。调控将对药材市场产生影响,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调控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货币政策趋紧
在通胀压力逐渐加大的背景下,防通胀将成为2011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货币政策定调稳健,财政政策则有望继续保持积极。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加强流动性管理,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投放,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已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后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8%,创下历史最高水平。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也进行了上调,这说明,货币政策在2011年将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2011年将在重点防通胀的主题下逐步加强调控。这将对药材市场产生不利的影响。
社会需求增加
受“新农合”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促动、人类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外贸出口的增大,药材的需求也会随之加大。2010年3月,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卫生部部长陈竺介绍了医改启动1年来的进展。陈竺当时表示,政府在卫生总费用当中的支出已经接近25%,社会是35%,个人付费已经从2000年的50%强降到40%。据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2010年11月透露,医改启动1年多来,各级政府已投入5000多亿元人民币。自医改工作启动到2009年底,各级财政投入增长了30%。其中,中央财政投入增长40%。截至2010年9月,已有8.32亿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5.9%以上,提前完成目标;人均筹资标准达154元,住院病人政策内报销比例已经达到60%。据有关报道,卫生部近期承诺“十二五”末自付看病费用不超30%,达到国际水平。我国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将得到缓解。这必将大幅增加中药的市场需求。
库存逐渐消耗
由于生产几近断档、野生资源越用越少和需求越来越大的影响,市场库存将会越用越少。在这轮价格上涨行情中,我们看到的是药材的大转移:由种植户到产地大户,再到市场,有限货源最终大都掌握在市场上的经营者手中。这就让人担心,一旦这些库存被消耗殆尽,生产领域又不能保障供给的话,市场有可能会出现无药可用的局面,这才是最可怕的。
药材生产难有突破
受粮价提升、劳动力外出,以及前几年生产者亏损等因素影响,一些药材生产难以为继。在我国的药材生产中,政府主导、以政绩为基础的农业结构调整式的药材规模种植已经一去不复返,受市场主导、一哄而上的药材生产方式也很难经受劳动力大量外出和粮价上涨的考验。目前市场面对的是生产严重萎缩,后继货源不足的现实。受近年来药材行情大幅上涨的影响,生产者的种植积极性虽有所提高,但又受到新种源不足的制约,这直接导致了2011年药材生产难以有所突破的困局。与此同时,野生药材资源受需求加大的影响,面临的是越采越少、不少品种几近绝迹的现状。如水蛭、重楼、斑蝥等。在我们惊叹这些药材的高价的同时,是不是更应该关心这些药材的生产研究和扶持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