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广济药业日前发布公告称,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影响,公司决定从5月1日起将80%饲料级核黄素产品内销报价由每公斤130元左右上调至180元以上,增幅达38.46%,其他规格产品价格相应调整。作为中国最大的核黄素生产基地,广济药业的涨价映射出原料药行业共同的隐忧:高成本困惑。更现实的是,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近几年,医药工业成本率居高不下。其中,化学原料药从2011年的79.06%仍小幅上升到现在的80.27%。而2011年,在成本与价格的双重压力下,医药工业平均利润率降至10.34%,2012年1~2月,更是降到9.22%,这是2007年以来首次出现如此幅度的下滑。可见,高成本运营已成为横在中国制药企业面前的一道门槛。
高成本成常态
对原料药行业的处境,有人把它形象地比喻为“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不少企业因不堪成本上涨的重负而倒闭或转型,这为行业敲响了“高成本时代”到来的警钟。对此,身处一线的企业体会深切而具体。
广州白云山化学制药厂厂长刘学斌坦承,当下,高成本是原料药企业最大的困惑。其中有三个方面的关键因素:一是眼下最紧迫的GMP改造成本,改造过后,日常运营成本也很大。二是人工成本,这在当下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三是环保成本,国家治理环境污染越来越深入,如呼声正高的PM2.5,治理烟尘、溶液挥发等,都增加了成本,白云山化药厂的环保投入累计已超过1亿元。
企业之所以感受深切,原因在于多重因素挤压。浙江海正药业董事长白骅此前表示,我国医药工业生产的劳动力优势在慢慢减弱,与过去相比,高端技术性人才的引进成本增加了许多;另一方面,悬在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环保压力和新GMP改造,同样需要企业耗费资金。同时,出口型企业还会受欧美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需减少、汇率波动等让原料药企业处境堪忧。
据统计,2011年以来,受生产成本上升的影响,部分维生素类原料药公司成为重灾区。广济药业2011年业绩显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65.34%,而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成本上升所致;以泛酸钙和维生素C为主要产品的鑫富药业2011年则下降了31.10%。“以往,我国的原料药优势多被解读为成本优势,即劳动力成本、环保成本优势,可是这种所谓的优势是非常脆弱的,比如说过去在环保方面该投入的未投入,现在监管逐步到位,投入成本上升是必然的,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原料药所处的高成本和涨价的现状。”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沈贤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