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热点之三:针对VEGF的靶向治疗------贝伐单抗对经治MBC有效
1 贝伐单抗:可延长经治MBC的PFS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方面起重要作用。
贝伐单抗是针对VEGF-A亚型的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对经多程化疗的MBC有效。E2100试验第一次证实了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治疗局部复发或转移的乳腺癌优于单用化疗。研究表明,与紫杉醇组相比,贝伐单抗联合紫杉醇组PFS显著获益(13.3个月 vs. 6.7个月,P<0.001)。
而另一项AVADO研究结果显示了贝伐单抗联合多西他赛的PFS优势(低剂量贝伐单抗:HR=0.79,P=0.0318;高剂量贝伐单抗:HR=0.72,P=0.0099)。
2 贝伐单抗研究已进入辅助治疗阶段
已经报道的Ⅲ期临床研究结果均表明,贝伐单抗联合紫杉类和其他药物能够延长MBC患者的PFS。目前,贝伐单抗研究已进入辅助治疗阶段。Betrice试验选择可手术的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比较化疗联合贝伐单抗与单用化疗辅助治疗的效果;Beth试验则选择HER2阳性可手术乳腺癌,比较曲妥珠单抗联合贝伐单抗与单用曲妥珠单抗的疗效。国内有多家医院参加了上述研究,目前正在入组之中。另外,国外多家公司开发的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血管生成药物也已分别进入早期临床研究。
四 热点之四:针对PARP的靶向治疗------可使BRCA缺陷乳腺癌患者获益
1 BSI-201联合G/C可改善患者获益
多聚ADP核糖多聚糖1(PARP-1)是与细胞增殖和DNA修复相关的关键酶,BRCA1基因缺陷的TNBC细胞对PARP1抑制剂敏感。O'Shaughnessy曾报道PARP1抑制剂 BSI-201联合吉西他滨及卡铂(G/C)治疗转移性TNBC的疗效,结果表明,与单用G/C相比,BSI-201联合G/C 能够提高临床受益率(CBR)、PFS和OS,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特点无差异。采用上述方案观察对TNBC疗效的Ⅲ期临床研究已经开始。
2 olaparib单药有效
2009年的圣安东尼奥乳腺癌会议上报道了另一种PARP1抑制剂olaparib治疗BRCA缺陷性MBC亦获得很高的有效率。每次100 mg,每日2次的有效率为22%,当剂量增加到每次400 mg,每日2次时,有效率达41%,且既往治疗对疗效无明显影响。
五 热点之五:其他治疗领域------各有侧重
1 转化性研究引出新药物
随着乳腺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并在临床上开发了越来越多更具靶向性和活性的药物,所谓转化性研究也成为乳腺癌治疗研究的热点。
例如,对芳香化酶结构以及对雌激素受体功能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将开发出更有活性及更具靶向性的内分泌药物,从而有可能克服内分泌治疗的耐药性,并提高治疗效果。
对肿瘤生长必需的PI3K/PTEN通路的深入研究,有可能开发出更多靶向性药物。临床前研究业已证实,联合抑制PI3K和MEK通路的药物对TNBC有效。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mTOR)为PI3K/AKT通路的下游,在许多人类肿瘤细胞中,发现该通路失调。此外,PI3K/AKT/mTOR通路的激活经常是肿瘤侵袭性增强、对治疗耐药和进展,以及预后较差的标志之一。依维莫司(RAD001)等药物能选择性地抑制细胞内mTOR,从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目前,正在开展此类药物联合化疗或内分泌药物治疗MBC的临床研究。
2 内分泌治疗研究重在比较AIs差异
近10年来,对绝经后乳腺癌患者,比较芳香化酶抑制剂(AI)和他莫昔芬(TAM)以及不同AI之间疗效差异的研究一直热度不减。随着ATAC、BIG-198、IES031等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随访时间的延长和数据的更新,有望进一步明确AI在绝经后受体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地位,同时,有助于明确这类药物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另外,不久的将来,有望获得比较不同AI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