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埃博拉疫情狙击战在全世界打响,但最快的一支埃博拉疫苗预计要在2015年上半年才能投入使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日前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世界至今暂无可靠的疫苗和特效药物,中国的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正投入埃博拉药物和疫苗的研制中。
疫情传入中国的
风险随时存在
今年3月开始在西非暴发的埃博拉疫情可能使全球面临一场可怕的生化危机。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拉响疫情“全球警报”,称“是近40年来这类疫情最复杂的一次暴发”。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1月21日,全球埃博拉病毒感染者达15351人,已造成5459人死亡,且死亡人数仍在不断增加。
刚从西非疫情重灾区塞拉利昂回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队长、302医院副院长李进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由于塞拉利昂没有健全的防控体系,加上当地百姓对埃博拉危害认识不足,丧葬有抚摸死者的习俗,使得当地的疫情虽然趋于稳定,但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9月16日,一支由解放军302医院30名医生护士组成的援塞医疗队抵达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协助当地抗击埃博拉疫情。
实际上,埃博拉疫情已经不仅仅是局限在西非,大有“冲出”非洲之势,报道在美国、澳大利亚、欧洲等地都有感染者,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必须面临的共同挑战。
对于埃博拉传入中国的风险,随医疗队在西非呆了两个月的高福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只要中非之间存在商贸、旅游、人员来往,疫情传入中国的风险随时存在。
中国已与非洲许多国家贸易频繁,在非洲有着巨额投资。有资料显示,在非洲的中国人约有100万,其中有2万居住在此刻疫情肆虐的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此外,在广州“非洲村”,居住着10万非洲人。
不过,高福认为,埃博拉并不会在中国大规模暴发,因为“疫情是可控的,即使不做干预,也会慢慢在人群中产生抗体,而人为干预可以缩短这个时间”。
疫苗和特效药物缺失
国外药企已展开竞逐
高福预测,埃博拉疫情控制可能需要一段时间,“至少需要半年时间”。但在这场与埃博拉疫情时间“赛跑”的背后是疫苗和特效药物的缺失。
“目前在抗击埃博拉病毒上并没有特效药。对病人的医治主要是对症治疗,根据病人出现的症状对症处理。”李进说。
李进告诉记者,在救援活动中,中医药治疗埃博拉效果良好,中药汤剂受到当地患者的欢迎。“中药在早期治疗上有疗效。”李进说。
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对中医药防治埃博拉进行了研讨,专家认为该病属中医“瘟疫”范畴,并形成了《中医药治疗埃博拉出血热专家指导意见(第一版)》,下发给相关机构。
实际上,随着埃博拉病毒的蔓延,不仅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大药企也展开竞逐,以期在埃博拉疫情的药品和疫苗研制上实现“突围”。全球各国政府也纷纷慷慨解囊,埃博拉疫苗的实验速度逐步加快。
据媒体报道,葛兰素史克公司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合作开发的cAd3-ZEBOV疫苗已经开展临床试验。由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研发、美国纽琳基因公司获得商业许可的rVSV-ZEBOV疫苗也同时开始人体临床试验。而瑞士医药公司已开始第二轮抗埃博拉疫苗人体注射实验。此外,意大利生物制药公司OKAIROS生产的抗埃博拉病毒疫苗也已完成前期测试。
专家表示,如果临床实验结果安全可靠,埃博拉疫苗明年1月或将投入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大约10年前加拿大和美国的科学家就对这一病毒的疫苗研发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这项研究随后被束之高阁,直至整个西非地区疫情失去控制,这一研究成果才又被提起。世界卫生组织负责人指责称,医药行业追求利润是导致至今尚未找到埃博拉疫苗的原因之一。
有分析认为,相对其他常见传染性疾病,埃博拉疫苗的市场很小,以往每次暴发埃博拉疫情,都只有数百人被感染,而且疫情主要发生在非洲一些贫困国家,这都不足以刺激大型药企启动疫苗的研发,导致后续研发进展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