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催热了“大健康”概念,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云南白药牙膏、王老吉、东阿阿胶等奇葩的示范效应,引来中药企业的争相效仿,多元化转型的潮流已势不可挡。
然而,如火如荼的行业转型也折射出一些问题,从广药集团的王老吉之争,到贵州神奇的大健康饮料,中药企业发展大健康的利弊得失同样令人注目。今年,中药行业年度峰会特设“大健康产业趋势对话”,以共谋发展。
房书亭(中国中药协会会长):舍本求末不可取
不可否认,人们对于保健产品的需求是多样的,且有增长空间的,但企业更应立足实际,在保证主流产品的同时再开阔思路。大健康事业不应该影响到企业本身的主业,如果是以放弃主业的代价换来大健康的发展,那是舍本求末,云南白药牙膏也不过是从药里衍生出来的产品。另一方面,如果大健康产品与中药生产相互争夺原料,那么对中药原料药的需求就会加大,中药产业的瓶颈问题将更加突出。这次在评选优秀产品品牌时,有的老字号企业产品虽然功效极佳,但受原料药的限制,产品业绩一直没有上去,最终遗憾落榜。
眼下,大健康及保健品行业方兴未艾,在发达国家,保健品的产值已超过了一般的老药。而据中国保健协会的不完全统计,去年我国保健品产值在5千亿元以上,也超出了中药本身3千多亿元的产值。在这种态势下,还有一个“中药边缘化”的行业忧虑,演变成人们将焦点更多地放在中药的保健作用,而非其临床疗效,这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张文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原副局长):主业做强做大才靠谱
我认为,制药业的主业是药,工业也好,商业也好,都应该牢牢把握拳头产品,把它做大做强,规模上求效益,质量上求生存。多元化经营也好,立体发展也好,前提是先弄清楚主业是什么,主打是什么,先把主业、主打做大做强,或者品质上做特、做尖。企业要想真正获得产业生机,提高增长质量,还是要抓住主业,抓住自己的优势产品,结合主业的特点去做,偏离主业的多元化经营是很危险的做法。也不该笼统地说向大健康产业转移,“产业”的内容过于宽泛,非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所能独力完成。
任德权(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原副局长):大健康也讲求特色
中药有个特点,就是不光能治病,还能治未病,后者即现在所说的亚健康状态,这也是从传统中药凉茶蜕变而生的王老吉得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这点意义上看,大健康事业是可有作为的新天地,我的意见是,企业如果一定要走这条路,就必须搞负责且有特色的大健康产品,像云南白药本身对牙齿确证有效,在此基础上才去开发牙膏系列,王老吉也是同样的道理,其在大健康领域的成就必然要归功于这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