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当时国内药少,尤其是刚打开国门,很多国内医生对很多进口药都不甚了了。而当时的医药代表绝大部分都是医生转行,然后经过跨国药企的严格培训,用的都是非常专业的教材,讲课的都是数一数二的医学专家,因此医院医生和医药代表之间,是一种比较和谐的关系。因为医院的质量要靠医生水平的提高,而医生水平的提高的其中一个关键,就是得依靠医药代表所带过来的一些信息还有相关的学术支持。”陈思告诉南都记者。
但是后来医药代表开始变质了。“后来因为药品的增多,很多同类药的竞争加剧,开始出现带金销售和客情销售,带金销售就是所谓的贿赂,是一种以一支(盒)药给予处方及分管医生一定金额现金回扣为报酬的买卖行为;客情推动则是一种以为医生建立过分亲密的关系推动医生处方动机的形式,例如:帮助医生处理家庭和个人(主要是与临床工作无关的)事务、定期或不定期地给医生赠送各种礼物,也包括让医院工作人员出国游玩等方式,作为一种补偿,这后面两种销售模式严格意义上来说都是行贿。”
记者观察
医药代表转型医学联络员,是出路?
目前医药代表已经“人人喊打”,但是药企和医生之间,正常的学术沟通和交流还是得进行下去。医药代表转型可以往哪里走?有些外企开始推广一种叫做“医学联络员”的模式。
某美国药企医学部主管告诉南都记者,所谓医学联络员,一般是各自制药企业内部各个产品组的专家,负责开发教学材料并为项目提供支持,还有与相同治疗领域的学术领导者保持密切的关系。
据了解,医学联络员的收入跟销售脱钩,其绩效的考核主要是包括和专家的沟通程度,科学上的建树,研究以及相关出版物等。南都记者在招聘网站上看到,各大外资药企都有对医学联络员招聘广告。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约有3000名医学联络员,而未来这一数量预计每年将增加20%。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据RDPAC的数据,目前中国的医药代表达到一百万人,医学联络员的数量和医药代表的数量还是不可同日而语。医学联络员能否成为医药代表的出路?
医药代表制度起源于美国,本来就是医药行业的特殊性所伴生的一个职业,但是在中国搞到现在这个地步,主要还是跟目前医院的盈利模式与医生的投入收入不匹配相关,医院或医生的来源主要是药品收益或器材设备检查项目的收费,这其中医生的收入至少一大部分来自药品盈利的灰色地带。当所有的医药代表都成了“坏人”,说明整个行业其实都存在问题。
另一方面,药企依旧要做学术推广,目前对于医药代表的收紧,会清除掉一些非专业的无法真正做学术推广的人,用“医学联络员”代替,但是如果目前医院自负盈亏以及医生的收入模式没有大的改变,从医药代表到医学联络员,肯定会出现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单纯改变或者废掉一个职业并没有触及以药养医的本质。
医药代表收入构成:
1、基本工资:外企一般为4000元至10000元之间,国内企业一般为2000至5000元之间
2、有些企业有每月2000-3000元的津贴
3、根据销售业绩给予的奖金,比如有些外企一般的医药代表奖金最高为10000-20000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