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实施“一体化”入院准备、“一站式”检查预约;社区居民在家门口社区医院“云诊室”里,便可享受社区医生与大医院专家的“会诊”,包括心电、影像、检验、视频会诊,还可以查询CT等检查结果。
今年年初,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以期改善医院服务,提高百姓就医满意度。上周,新华网与多家中央媒体前往浙江走访医疗机构改善服务行动成效时发现,作为信息化服务启动较早的地区,浙江“智慧医疗”服务已融入百姓看病全程。
浙江省卫计委主任杨敬表示,浙江省卫生医疗系统很早前便开始谋局医疗改革与分级诊疗改善,并作出了开展分级诊疗、“双下沉、两提升”、责任医生签约服务的“三位一体”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体系建设的决策。在改善医疗服务方面,更是力推智慧医疗模式,充分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多种信息技术,促进医疗资源信息互连互通,全方位帮助百姓“轻松看病”。
据浙江省卫计委副主任马伟杭介绍,杭州市计划用三年时间(2015-2017年),推出“智慧医疗”改变传统诊疗流程、全预约、分时段诊疗、三甲医院和县级医院结对、推行全科医生预约转诊、所有科室住院床位统一调配等40项举措改善医疗服务。
大医院看病有序不再“跑断腿”
大医院医疗水平高,但常常人满为患,在“挂号难”的同时,楼上楼下各种检查、交费、拿药流程也让患者及家属“转晕头、跑断腿”。
作为浙江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三甲医院,11月13日上午9时许,日均门诊量过万人次的浙江省人民医院里却没出现熙熙攘攘的看病场景,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据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黄东胜透露,医院提出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快智慧医疗建设进程、着力改造就医流程、优化就诊环境的创新理念,特别是通过“入院准备中心、检查预约中心、计划性出院模式”等创新举措,让患者看病更“容易”。
目前,“智慧医疗”已覆盖医院各就诊环节。比如患者预约挂号,可通过网络、电话、诊间系统等平台实现;检查检验结果查询,可通过医院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并实现网络互联互通;外网及诊间结算和自助结算通过“银医通”实现;还推出掌上APP(微信公众号),患者可在第一时间咨询、挂号、预约、查询和就诊导航等。
为改善患者到大医院就医“摸不着北”的现象,医院还全面更新了导视系统方便患者就医,让患者可根据引导标识快速到达医院的任何场所,特别是为方便夜间患者就诊,医院充分启用了“发光标识”应用于夜间时刻,实现了患者24小时“无障碍”就诊。
而对于住院患者来说,入院-检查缴费治疗-出院,各种程序都可谓“繁琐”。浙江省人民医院则通过三种模式的改变,将进出院流程简化至最低。
据悉,早在2012年8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就创新推出了“入院准备中心”,实现“住院预约,床位集中管理,办理住院手续,完成住院患者院前检查和入院前宣教”五项功能一体化。黄东胜表示,从运行至今,中心已累计预约住院患者23万余人次,办理住院22万余人次,完成院前检查8万余人次,平均住院床日缩短2.06天。该中心还与医院信息中心合作开发了住院预约系统,整合全院床位、在院患者和预约患者信息,实时查询和分析床位资源,指导合理收治患者。
此外,医院还推出了功能集中的“一站式”检查预约中心。主要接受门诊、住院检查的统一预约,并一站式完成所有预约项目,减少患者在医院各科室间预约检查的往返奔波。
如果说前两个“中心”大大方便了患者的就诊,那么在最后一站“办理出院手续”方面,也往往是颇费精力的。浙江省人民医院则推出了计划性出院模式,即“今预结账明出院”。黄东胜表示,有计划的出院,既有利于入院准备中心有序安排病人,缩短入院病人当日等待时间,又能使患者及家属合理安排时间及时离院;此外,医院还全面推行在入院准备中心完成院前检查,这些举措有效提高了床位运行效率。住院床日的缩短,也减少了患者的看病费用,一定程度缓解了“看病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