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官方网站发布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引起全国关注。这是继今年8月26日后,国家卫计委再度发布登革热诊疗指南。
国家卫计委接连发布诊疗指南,背后是今年入夏以来,凶猛的登革热疫情。公开资料显示,全国已有23个省份报告登革热病例,病例数比去年同期上升4倍以上,其中广东是重灾区,已突破3万例。目前各地正采取多项措施,严控登革热蔓延。
对照8月底发布的诊疗指南,新版指南对登革热的诊断治疗措施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我省的“国宝名药”片仔癀成为新版指南推荐中成药之一。有关方面专家认为,片仔癀的功效与登革热的中医治疗原则非常吻合。
专家提醒,片仔癀除了能治疗登革热、埃博拉等热性传染病外,还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建议按有关说明进行用药。
新版登革热诊疗指南发布
片仔癀入选推荐药品
对照国家卫计委8月26日下发的诊疗指南,新版指南对登革热的诊断治疗措施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增加了对重症登革热患者出现急性心肌炎和急性心功能衰竭、脑病和脑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肝衰竭4种重要脏器损害的治疗内容等。
新版指南指出,登革热患者不宜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对血小板明显下降者,进行动静脉穿刺时要防止出血、血肿发生。进行退热治疗时,对出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应避免采用酒精擦浴,解热镇痛类药物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应谨慎使用等。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新版指南“中医药辨证论治方案”中,“国宝名药”片仔癀成为专家推荐中成药之一,也是我省唯一入选的中成药品。
据悉,该指南由国家卫计委组织权威医疗专家,结合最新疫情及临床实际制定,旨在供医疗机构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使用,为登革热的防治提供权威参考。
南方登革热疫情凶猛
重灾区广东已破3万例
国家卫计委在三个月内两度发布诊疗指南,背后是今年入夏以来,凶猛的登革热疫情。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月底公布数据显示,全国已有23个省份报告登革热病例,病例数比去年同期上升4倍以上,并在2005年后首次报告登革热死亡病例。病例目前主要分布在广东、云南、福建、广西一带,占全国病例总数的99%。
截至12日零时,重灾区广东省已有20个地级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突破3万例,达到30325例。累计报告死亡病例6例,其中广州5例,佛山1例。
这是广东近十年来暴发的最大的登革热疫情,并扩展至周边省份。
据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信息显示,今年的登革热疫情如此严峻,首先是因为气温较高,降雨较多,温湿度都适合传播登革热的白纹伊蚊生长。其次,今年东南亚登革热高发,传染来源地增多。
目前,多个省份已先后展开大规模灭蚊,严控登革热蔓延。
公众对登革热认知缺乏
五大人群高危易感染
除了气候环境外,公众对登革热认知缺乏,也成为本次疫情的重大隐患。
福建省疾控中心应急处置与疫情管理所所长洪荣涛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不少群众对症状不了解,有的被感染出现发烧等登革热典型症状后,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没有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为开展相应的疫情防控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在防治过程中,不论是重症或是轻症病例,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个病人在痊愈之前,就容易成为一个传染源。”
那么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呢?根据新版登革热诊疗指南介绍,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
在急性发作期,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畏寒,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部分患者反复发热,此外发热时可伴头痛,明显乏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在极期阶段,部分患者高热持续不缓解,或退热后病情加重,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明显的血浆渗漏,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及其他重要脏器损伤等。
极期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