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行业信息 独家指数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中国拟取消外资药定价特权 一步到位难实现

近年来,中国二十多批次的药品政策性降价,对拥有单独定价权的外资药影响甚微,特权药已成医药行业顽疾之一。

328开始实施的新一批次药品降价重点列入了外资药品,被认为是继201012月降价之后,主管部门第二次对外资特权药动刀。

此番,外资制药企业不再直接拒绝降价,而是呼吁合理评估价差,分步骤、平缓的价格调整。避免市场过大震动,影响企业投资的信心

这样的表态基于一种政策动向:取消外资药品定价特权,缩小与国产药品的价差是大势所趋。正在制定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和国家发改委在最近透露出各种信息,也都呼应着这种趋势。

外资特权药不但有高价格,也占据着全国接近30%的市场,在一线城市的二三级医院占比更是接近70%,在诸如心血管治疗药等医院常用药中,外资药占比遥遥领先。

在这样的现实基础上,取消外资特权药的努力会出现怎样的不确定性?国内医药市场又会出现怎样的格局?

特权药争议已逾十年发改委态度趋明

2010年广受关注的一份国家基本药物外资原研药单独定价与国产药品统一定价对照表中,9个外资原研药价格平均比国产药品高出13倍,最高达23倍,价格最接近的也高出6倍多。

上海罗氏的头孢曲松(商品名罗氏芬),曾被业内讥为国家价格主管部门的罗氏芬难题

同种药品,甚至有些同为国家基本药物,为什么外资药和国产药价格如此悬殊?

最主要原因在于原研药的特权。中国医药工业科研开发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说。

何为原研药?官方解释是化合物专利过期(包括行政保护期结束)的专利药品和同类药品(未能申请中国专利保护,但在国内首次上市的药品)

我国市场上,原研制类药品主要集中在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制药企业中。原研药在招标、政策性调价时的特权待遇,是国内制药企业抱怨十余年的焦点所在。

为鼓励企业进行药品研发,鼓励外企将更多创新药带入中国市场,2000年左右,原国家计委制定的政策给予创新药品种定价优惠,使原研药价格逐步脱离一般药品的价格体系。对于已过专利保护期的原研药品的价格,原国家计委是在仿制药品成本基础上上浮30%35%制定出来的。

然而,这一加价比例引起外资药企的反对,他们认为:以国内仿制药企业的成本作为定价基数不足以反映他们在中国建厂、药品注册、医生教育、上市后药品监督等方面的真实成本,因此原研制药品应该依照国际惯例定价

全国人大代表、扬子江制药企业董事长徐镜人痛陈:在招标时把人家的仿制药卖高十几倍、几十倍的价格。同样是仿制药,价格却不一样,我们总好像比别人低一等似的,感觉很自卑。

而今,国家发改委也开始直面争议,态度渐趋明确。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医药价格处处长宋大才表示:逐步缩小单独定价与统一价之间的价差,大幅降低过了专利期的原研药价格是我们政策制定的方向。这些单独定价药品都已过了专利期,再加上这么多年时间已经得到了合理补偿。所以说,这些企业还是能够满足生产、研发投入的。

但另一位知情人士则表示:对于这个问题,即便国家发改委内部也仍然存在着争议。

拒绝降价的软硬两手

大部分在华外资药企重要利润源就是拥有单独定价权的原研药。一些机构预计,外资企业原研药销售额占其总销售额80%以上。

可以预见,取消或降低外资原研药单独定价注定不会是件容易的事情,或许会面临软、硬两方面的阻力。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研制与开发行业委员会(英文简称RDPAC)表示:我们已经向政府提交了一些统计数据——通过对亚太地区内和几个国际市场间的比较,证明在中国的出厂价是合理的。

2011110RDPAC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中药产业没理想

  药品价格应当由谁决定

  治理非法回收药品关键在源头

  国内缺乏标准 国际市场中药的价格便宜

  IMS报告显示:美国处方药销售额增长放缓

  中药在欧盟遭遇“身份”危机

  基药免费供应还是个“传说”

  2010年美国医药市场盘点

  “举国体制”支撑中药创新发展

  数字化将为中医药发展插上翅膀

中国拟取消外资“特权药”

中药走出去的喜与忧

求解中成药在英国使用难题

产业链几近失控 中药产业“红灯闪闪”

本土药企如何才能摆脱研发路径依赖

政策支持 中药股机会显现

抗抑郁药:一座尚未充分开发的富矿

突破中药出口四大障碍 国家营销亟待建立

利好政策与环境培育新药推广的沃土

政府扶一把 中药进欧盟或成现实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行业信息 独家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