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甘肃省食药监局印发了《甘肃省中药饮片监督管理办法(暂行)》。《管理办法》要求对涉嫌制假造假生产销售中药饮片行为,要依法及时移交公安机关。
《管理办法》要求,各地食药监部门要严格监督执法,严厉打击中药饮片生产、流通、使用环节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和稽查办案的衔接,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加强舆论宣传、监督,及时对所有中药饮片生产违法违规案件予以信息公开,坚持“黑名单”公示制度,定期公布违法违规失信企业。严厉打击对无证生产经营、制售假劣,私制滥切、外购非法加工中药饮片分包装,恶意增重染色、掺杂使假,过度硫磺熏蒸等违法生产经营中药饮片行为;严肃查处非法渠道购销,供销客户合法资质证明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不齐备,超范围、超核准品种目录生产经营,原辅料未经检验投料和成品未经检验出厂,不按照法定炮制方法加工生产,关键岗位人员兼职脱岗,擅自变更许可登记事项,擅自变更生产关键设施设备,认证车间外加工炮制中药饮片等违法违规行为。对涉嫌制假造假生产销售中药饮片行为,要依法及时移交公安机关。
另讯 4月19日,甘肃省食药监局印发文件,决定对全省放射性药品使用单位换发《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
省食药监局强调,医疗机构如果存在下列7种情况之一者不予换证。7种情况为: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的;买卖、出租、出借《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的;未经备案配制正电子放射性药品的;自行配制放射性药品销售或变相销售给其它单位使用的;放射性药品配制环境空气洁净级别未能达到相应要求的;超范围使用或配制的;未在我省规定的期限内提出正式书面换证申请和提供材料的。
甘肃将40个中药饮片品种列入重点监管范围
4月18日,甘肃省食药监局发布了《2016年第二季度中药饮片重点监管品种名单》,共有40个中药饮片被列入重点监管范围。
通知要求,在接下来的4月至6月,小通草、山药、酸枣仁等40种中药饮片将被重点监管。甘肃省各级药监管理部门将在全面监督检查的同时,对名单中40个品种进行重点检查。
一看到“甘肃”二字,尤其是和中药联系在一起,相信很多人都会很自然的想到甘肃省卫计委主任刘维忠。
在人民群众看来,刘维忠是一位堪称神奇的卫计委主任,这位即将在年底退休的,近几年“高调”推广中医、中药的卫计委主任,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说到中药材,甘肃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中药材的种植、储存和加工,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2015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88万亩,产量99万吨,均居全国第一,出口量占全国的90%以上。作为中国中药材最大的产地,更加严格的监管中药材的质量也就理所当然。
据悉,在1月份,甘肃省食药监局就发布了第一季度中药饮片重点监管品种名单,如今又推出第二季度的名单,可见中药大省对于中药材的质量检查和跟踪已经形成常态。
“中医中药不分家,好医要有好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佃贵教授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说到,现在中药材质量问题比较突出,长此以往,中医要毁到中药上。
中药饮片质量安全重点在源头治理。过去来说,中药材特别讲究道地性,要到深山老林的原生地采集。而现在,90%的中药材来自人工种植。失去野生、原生环境,药材的道地性就大打折扣了。特别是有些中药材种植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滥用化肥、农药,缩减生长期,导致药性改变,不具备药典标准,毒副作用还超标。
在过去的2015年,中药饮片是收回证书“重灾区”,全年收回82张证书,占总收回数的56.9%,而2014年只占40%。据业内人士介绍,不少经营不佳、财力有限的药企,不愿再进行高投入改造,转而通过出售等方式主动退出市场;而被收回证书者也损失惨重,很可能面临市场丢失、经销商解约等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