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味(002219.SZ)收购疑云仍在发酵。
身为四川省红十字肿瘤医院(下称肿瘤医院)的合法股东,张世全给独一味和肿瘤医院发出的终止收购、停止侵权的最后通牒日期已过。
在通牒期限1月25日前,张世全未收到任何一方的书面答复,至此其向证监会等有关部门实名举报的维权之战,已开始推进。
虽然收购肿瘤医院肿瘤诊疗中心(下称肿瘤中心)经营收益权的法律纠纷风险正在升级,但独一味表现颇为淡定。
“本次收购属于肿瘤诊疗中心收益权收购,是肿瘤医院与公司的业务合作,不是肿瘤医院产权收购”,“不论肿瘤医院是否存在张世全的股权争议问题,均不影响本次收购的效力。”独一味在此前的《澄清公告》中认为。
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独一味1.2亿元收购肿瘤中心经营收益权的真实动机,却变得扑朔迷离。
国内一家公立医院的负责人对此就非常不解,“这么大代价足以买下一家医院或新建一个全新的非营利专科医院,但最终却只收购某科室15年85%的经营收益权”。
“就像收养孩子,但付一大笔钱后,收养对象(肿瘤中心)不仅留在原家庭,前三年还要向该家庭关联人(肿瘤医院初始出资人刘岳均)支付抚养费(医疗服务收入5%的托管费),收养期限只有15年,关键是孩子还没生出来(肿瘤中心非单独法人,从未以中心名义独立对外开展任何相关业务)。”上述负责人打了个形象的比喻。
在看似平常、连股东大会表决都不需要的收购及后续安排背后,独一味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资产评估信披“躲猫猫”
此前,媒体已对肿瘤中心与非肿瘤医疗服务部门的收入与机器、电子设备分摊不匹配提出质疑。
肿瘤医院2010年、2011年、2012年1-11月的医疗结余为3279.69万3747.09万元和4108.16万元,肿瘤中心同期医疗结余为2636.41万元、 2967.51万元和3144.10万元,占比为80.39%、79.19%和76.56%。非肿瘤诊疗中心则占比 19.61%、20.81%、23.44%。
至2012年11月30 日,肿瘤医院机器设备及电子设备账面净额为594.18万,其中肿瘤中心该项净额为586.57万元,占比 98.72%。非肿瘤中心占比仅1.28%,但对应的医疗结余达20%左右。
对此,独一味在《澄清公告》辩称:差异主要是对评估涉及固定资产账面净值的涵盖范围理解不一致造成。本次评估对象为肿瘤中心经营收益权。非肿瘤中心的机器设备只为其自身服务,不在评估范围。
而管理机构的机器设备为整个医院服务,其折旧应合理分摊。因此肿瘤医院的机器设备账面净值并非除肿瘤中心外的全部机器设备,仅是应分摊到肿瘤中心的管理费用而涉及的固定资产折旧中的机器设备。
然而,独一味此前发布的《资产评估报告》中,对上述信息的表述,却明确列在“肿瘤医院和肿瘤诊疗中心固定资产汇总表”(下称汇总表)内,列示科目为“账面原值 ”、“累计折旧”、“账面净值”,并未对所谓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净值加以附注说明。
那么,所谓的差异到底是媒体对评估涵盖范围理解错误,还是独一味《澄清公告》有指鹿为马之嫌?
《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明确规定,医院应依据有关会计报表编制要求,对外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报表,医院不得随意改变本制度规定的会计报表有关数据的统计口径。
遗憾的是,在《资产评估报告》、《评估说明》中, 肿瘤医院真实完整的会计报表无从寻迹,披露数据基本上是简单摘要,至今没人知道肿瘤中心以外的全部机器设备到底价值几何,肿瘤中心与非肿瘤中心间的收入成本分摊,及相应资产设备切割核算是否令人信服。
但有一点非常明显,《资产评估报告》将评估涉及的固定资产、折旧统计口径移花接木的嫌疑不言而喻。
需要指出的是,汇总表显示,截至去年11月,肿瘤中心“房屋建筑物”科目下的账面原值、累计折旧、账面净值数据均为零,肿瘤医院三项数据分别为3263.35万元、1922.75万元、1340.6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