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业绩回暖,不过对于在华仍处于转型期中的跨国药企来说,依旧难言轻松。在强化核心业务的大背景下,裁员、业务剥离与并购、谈判降价和关注基层是今年上半年跨国药企的“关键词”。
关键词一:裁员
在转型过程中,裁员是节省运营成本和优化人员结构的最直接措施,前两年出现裁员大潮的外资药企,今年虽然相对平静,但风波仍然存在。
其中,近两年因裁员而备受舆论关注的百时美施贵宝,日前又传出裁员风波,涉及产品为治疗实体瘤的泰素(紫杉醇注射液)和伯尔定(卡铂注射液),涉及被裁人员据称近千人,包括销售、医学部、市场部所有人员。对此,施贵宝方面回应,裁员主要原因为泰素已达到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市场上有近60多种仿制药,产品市场推广价值减弱,公司已于8月1日停止了泰素的市场推广。
实际上,同样存在裁员风波的还有美国强生公司,而涉及裁员为全球范围,在今年年初该公司曾宣布在未来两年内医疗器械部门裁撤约3000个岗位,虽然暂时未有消息确认该裁员涉及到企业在华相关部门,不过在实施裁员后,强生公司的第一季报显示,其医疗器械部门业绩下滑程度大幅收窄。
多项分析认为,裁员是跨国药企业绩重压下节约运营成本的举动,由于在近三到五年期间,新技术和新产品暂时无法支撑企业持续发展,尤其是在华市场上重磅产品专利保护期过期,市场利润面临仿制药侵蚀,因此在改变销售模式的前提下,人员裁撤已不可避免,而且在今后三年时间内,裁员会在跨国药企中延续。
关键词二:业务剥离与并购
除裁员外,剥离与出售非核心业务也是跨国药企为节约运营成本所采取的措施。对于部分需要强化核心业务的国内外药企来说,并购这些剥离业务是强化自身优势产品线有效措举之一,因此今年上半年药企业务剥离与并购比往年频繁。
今年7月4日,葛兰素史克宣布出售中国区持有的南京美瑞制药股权、美瑞工厂以及与三种泌尿产品相关的当地生产和供应业务,接盘的公司为北京凯德思达医药控股集团;面对外企将剥离的在华业务,康哲药业也是“大手笔”并购,今年3月期间,康哲药业以5亿多美元的价格,购入阿斯利康产品“波依定”中国市场销售权以及“依姆多”全球(除美国外)的资产;此外在今年2月,上海医药将拜耳健康消费品“白加黑”、“力度伸”等5个品牌药在中国的商业运作权拿到手中。
而在产品线转移上,部分外企也颇为积极,其中最典型的是今年3月1日,施贵宝旗下治疗糖尿病经典药物“格华止”转移给产品共同推广方默克,此举被业内认为“施贵宝将退出糖尿病药物市场”。
对于接连剥离和出售边缘业务,业内人士认为外资药企已将注意力转移到盈利生命周期较长且技术难度较高的专利药上。北京鼎臣医药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两年来外资药企的思路是专门做好“处于专利期且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例如免疫治疗、肝炎、肿瘤乃至罕见病等领域的药物,“选择剥离、出售或裁撤内部相对弱势的产品线,并对优势产品和市场进行加固和强化。”
另外有业内人士指出,外企将非核心业务出售给国内药企,甩掉了自身包袱,同时也其在国内成熟销售模式以及产品本身知名度,让国内药企获利。
关键词三:谈判降价
在“高价”削减掉部分非核心业务的同时,对于部分专利期快结束但盈利周期较长的产品,部分跨国药企采取了主动降价的策略来维持市场份额。今年上半年,跨国药企在华最受关注的降价举措,莫过于参与首次国家药价谈判。
在谈判结束后,葛兰素史克的乙肝药物替诺福韦酯月均费从1500元降至约490元,而阿斯利康的吉非替尼月均药品费用由约15000元降至约7000元,虽然谈判后的价格“几近腰斩”,但是产品“有望进入医保目录”也成了相关企业一些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