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命的药品稀缺时可以炒到上万块,但如鱼精蛋白的成本不过十几块钱,药品市场不能完全靠供需调节。”
“救命药”短缺又来了,周而复始。
8月16日,四川省药械集中采购服务中心发布“关于调查部分药品短缺原因的通知”提到,短缺药品达212种。其中既有鱼精蛋白、地高辛、人血白蛋白等“经常性”短缺药,也有清开灵、诺氟沙星、妇科千金片等常用药。
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地高辛口服溶液、复方磺胺甲噁唑注射液、注射用对氨基水杨酸钠麦角新碱、放线菌素D等,在医药界已经是著名的周期短缺药。
由于生产成本高、利润低、受众小,某些抗癌、特效药尚未在华获批上市,原料季节性波动、标准修订、药品招标制度等原因,药品短缺一直是市场供应和政策监管难题。
近两年,关于短缺药的生产、流通、监管政策频发。除定点招标、生产、采购,制订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外,8月1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短缺药品和原料药经营者价格行为指南(征求意见稿)》,强调短缺药品和原料药经营者不得相互串通,操纵短缺药品或原料药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合法权益;经营者不得囤积居奇、高价销售等原则。
2017年6月,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指出,目前,我国药品短缺已经不再是改革开放前“缺医少药”的普遍性短缺,而是少数临床必需的药品供给质量和效率不高,供应保障政策不够细化、相关环节衔接不够顺畅,部分药品临床供应紧张甚至短缺的情况时有发生。
作为特殊商品,部分药品很难完全市场化供应,在政府“唱主角”之外,民间社会组织也陆续展开“找药”工作。
7月26日,阿里健康重启短缺药平台,发起建立“全球找药联盟”,旨在联手公益组织、医疗机构、药品厂商、互联网应用和媒体,为急需药品的患者和家属提供一款在线实时查询药品信息的公益产品。用户通过搜索可获取药品说明书及流通渠道信息,目前与国药的数据、部分电商B2C企业、线下药房进行对接。
“阿里健康既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又身处药品流通领域,在药品信息、渠道搜寻方面有一定能力和优势。”天猫医药馆找药项目负责人梁素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目前I期项目上线,在手机淘宝搜“找药队长”可以进入找药页面,支付宝、阿里健康等APP也有入口,“作为纯公益定位,这个项目没有商业化运作,唯一的考核标准是用户需求满意度。”
周期性难题
短缺药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用量小、利润低、价格低廉但又无替代药品,加上某些药品原料供应受季节等条件限制,以及涉及标准的制定和改变,造成断供。
“药品短缺在世界各国都有,因为药品是特殊商品,无法完全放开市场化竞争。”瑞银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赵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救命的药品稀缺时可以炒到上万块,但如鱼精蛋白的成本不过十几块钱,药品市场不能完全靠供需调节。”
此类药品短缺成因复杂。根据国家卫计委对《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的解读,短缺主要有4方面因素:一是生产性因素,有些原料供应具有季节性特点,如鱼精蛋白;有些临床用量小且不稳定,企业不愿生产,如地高辛口服溶液;有些药品原料或制剂生产企业只有1-2家,一旦有问题就会出现暂时性短缺,如青霉胺。
二是政策性因素。短缺药大都是低价药和妇儿专科、急(抢)救药,目前对于这些药品生产的扶持配套政策还不完善,企业生产积极性不高。
三是机制性因素。公立医院改革还在推进过程中,一些医疗机构采购、使用低价药品的动力不足。
四是投机垄断性因素。个别药商控制原料,囤货不卖,哄抬价格,造成市场供应紧张。。
第二类短缺药主要是还未在中国上市的抗肿瘤药物、特效药、孤儿药等。随着癌症高发及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最近几年肿瘤用药更加“一药难求”,患者寻找也基本上不计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