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7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启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查工作。据环保网官方消息称,已经组建8个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分别对吉林、浙江、山东、海南、四川、西藏、青海、新疆(含兵团)开展督察进驻工作,实现对全国各省(区、市)督察全覆盖。此次督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展开,在今天,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已经率先进驻四川展开督察工作。根据安排,8个中央环保督察组将于接下来的一周陆续进入各省市。
在此前的督查中,北方药业被树立为典型,对该企业5名监管人员实行监视居住,2名高管人员进行取保候审,并对北方药业采取停产整治措施,明确达不到整改要求不能复产。而这一次依然会在医药行业抓典型。
医药行业向来是被环保督查的重点,而原料药企业则是重中之重。就目前国家层面的对环保的要求是铁拳出击,治污决心空前。据此前的要求,截止6月底,京津冀周边地区28个城市均核查出“散”、“乱”、“污”企业,共约有17.6万家。环保部的要求是,对于无法升级改造达标排放的企业,今年9月底前一律关闭。
环保的升级,为医药产业带来的是原料药行业洗牌。时间往前推三五年,原料药企业为了规避环保压力,逐步将生产基地由沿海地区转向了内蒙、甘肃等经济欠发达的西北,但现在环保全国一盘棋,而非各地标准不一的时代,在这轮的环保升级中,一大批小型原料药企业将被彻底踢出局。
浙江台州向来是原料药企业颇为集中的地区,在2001年之前有2000余家制药企业,主要以生产原料药和中间体的中小企业为主,但在今年台州市更换环保部门领导之后,加大环保整治力度,台州关停近千家医药化工厂,截止目前仅剩百余家。台州环保治理对原料药企业的威力可见一斑。
那么,在当前的环保整顿下,全国会有多少家原料药企业出局?未来那些企业会成为真正的赢家?
1、环保重拳下,70%的原料药企出局!
对于环保的整治,除了国家层面排除督察组之外,近期,国务院还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决定》,该条例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其中提到,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必须采取措施,治理与该项目有关的原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未落实防治环境污染措施、未建设相馆配套环境保护措施等制定了明确的罚款条例。新修订的条例中,企业一旦不能达到要求,则是有“责令关闭”的风险。
从整体环保的要求角度而言,决定原料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绝非简简单单的产品问题,而是环保,企业污染控制能力决定了原料药企业能否持续的保持良好的发展。
近期价格处于低迷状态的VE和硫氰酸红霉素也正在因为环保显出涨价潜力。我国大部分VE产能集中在浙江地区,而中央环保组近日已经入驻浙江,环保重压必将使得部分浙江地区部分VE厂家停产检修,未来市场将呈现小幅反弹。
再如硫氰酸红霉素,目前国内产能总体供大于求,但因其污染处理成本高,近两年国内外多家企业退出硫氰酸红霉素生产,产业集中度上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环保设备的科伦药业将成为行业领军者。
事实上,环保成本加大带来的行业大洗牌以及龙头凸显的威力在几年前就已经显现。
以原料药代表性企业海正和新和成为例,海正药业2015年环保支出相对2013年增长超过50%,新和成2015年环保支出增幅较2013年增幅超过3倍。环保投入包括前期的设备投入和后期的持续人力、资源投入,收入规模小的企业无法承担,再加上此前原料药门槛低、利润薄,企业应对产品升级开发和环保的动力严重不足,关停是最常见的选择。
在4年前的2013年,随着大宗原料药出口额不断刷新负增长记录,行业人士曾预料原料药下滑颓势无法逆转,企业不转型就是在等死。而早有看到风口的企业在原料药市场风头正盛的2000年左右就开始谋求转型,其中,海正药业联手外资谋求创新药业、华海药业主攻制剂出口、石药集团走向原料药制剂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