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产科这个连续性,你现在执业一下顶多的看看病例和会诊、会诊,每周几看这个,它不是一个连贯性,不像一个疾病,一个疾病可以看病人,当然说这种多点执业都是手术科室多。
《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已经开始实施,如何让好医生真正“下得去”,配套措施应该如何完善?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对此解读。
经济之声:您认为医生“多点执业”面临哪些突出的问题?这一次颁布的《意见》是否解决了这些难点?
刘国恩:医生多点执业在中国面临的问题和障碍特别的多,归结起来有两大类。一类叫做准入的障碍,一类是在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这个待遇的落差障碍。前者准入的问题,这一次的意见确实比过去有很大一个进步。比如说它作出了这个相关规定,是鼓励和支持中级职称以上的医生更光明正大更顺利获得多点执业的资格。与此同时还鼓励有些地方可以部队这些医生做一些明文规定的限制,不要求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中级职称以上医生的要求就可以执业。但是我自己觉得在中国的话,其实我们有一条是对全国的医生进行比较合理的管理,就是医生执业的资格。如果说一个训练有素的医生,已经获得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的资格的话,那么为什么还要要求他达到中级职称以上,才能够去进行多点执业,所以我觉得这个规定本身也还存在很多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革的地方。第二一是它还要求在大多数地方医生多点执业还要得到主管院长的同意。
经济之声:轻易不会同意这个事。
刘国恩:所以这个意见本身就是和好多地方出台意见,包括北京的意见比起来,还是过度保守了一些,过度的谨慎了一些,所以我觉得以后开放的步子还可以再大一点。
经济之声:应该更加开放、更加降低这些障碍。这次《意见》中很多规定,使得医生多点执业有法可依,进入阳光地带。医生多点执业真正落地后,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看病难的问题?
刘国恩: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国200多万医生,目前根据它们的优质程度,它主要集中在大型高端的医院里面。所以在中国大医院里面,有一个和世界上几乎所有其他国家都不同的非正常现象,大医院除了看的急诊,住院外还有大量的普通门诊也在我们大医院。这个时候大医院接待常规的门诊病人就注定要变成现在人满为患所谓暂时状态局面。如果我们让医院里面平常主要进行门诊服务的大量的医生,甚至包括中级以下的医生,能够选择社会平台,在我们老百姓居家的小区附近开设它们的诊所的话,那医生多点执业就可以通过走出医院到基层,到社区诊所使得所有的百姓至少在看门诊的服务商会受益匪浅,同时又减少了我们大医院看病拥挤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