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药预期中的高管股权激励大限已过,集团方面对此事仍旧一片沉默。
从2011年下半年到2014年7月,横亘在上海医药管理层头顶长达三年的股权激励难题,一直未能寻得解决的良方,改革进展也一延再延。
今年三月末,集团董事长楼定波曾对外做出承诺:“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们力争在今年上半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增加对中高层股东的股权形式激励,把核心管理团队里中层管理人员纳入,以便更大程度发挥团队经营作用。”7月7日,上海医药一位内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现在这个方案集团内部都还没有通过,可能还需等待一段时日。
“目前只是处于小范围的内部讨论过程中,只有董事长楼定波、总经理左敏等三个执行董事和一个下属专员在进行实际的调研操作,集团内外部的各方面因素都需要做进一步的调和,等待时机成熟。”
难产的股权激励
自2010年初,上海医药便启动了市场化股权激励的先行试点,一度也被视为沪上国资改革的风向标。彼时的上药董事长吕明方透露,2010年底公司将正式实行股权激励机制,“完全市场化的操作,包括领导班子的建立,有什么样的团队,就有什么样的业绩”。
然而,在此后的四年半时间内,上海医药经历了超额利润分配制度与“基薪+绩效薪+任期目标薪”的高管激励方案两个阶段后,在范围更广的中高层股权激励方案上犯难,一直未能在上海国资委处获批过审。
2011年起全面实行的上药版超额利润分配制度,主要遵循利润为王的刺激原理。在公司内部,参照医药行业标准、公司以往业绩评判标准、董事会确认的三年计划以及滚动考核计划后,超额完成的这部分经营利润可在董事长、总裁、董秘等一批高级别管理人员中得以分享,从而绑定管理层与股东利益方向,达到激励的设计初衷。
但业界对此诟病不少。到2013年,新任管理层对这一方案做出紧急修正,从当年利润分成改为三年中长期激励,并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激励体系从单一利润驱动改为基本薪酬、绩效薪酬加上任期内目标达成后奖励薪酬的“三合一”薪酬激励。
上药总裁左敏坦言,上海医药需要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市场化的激励考核体制来进一步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保持大型国有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只是,这一针对高管人员的薪酬激励变化,与国资改革定义中受惠范围更广的股权激励仍存差距,中层管理人员仍被阻隔在激励名单之外。
原本应于2014年上半年面世的内部股权激励为何再度难产,前述上药内部人士表示:“毕竟这个改革还是非常敏感,涉及到众多管理人员的薪酬、本身管理级别的调整等一系列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几位领导层核心也一再在内部安抚大家,表示对于股权激励不要太着急。”
场外因素屡生变数
多年来坚持股权激励改革却一直受阻的上海医药,直到去年管理层大换血之后,方才重提这一事宜,而上海国资《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即“上海国资国企改革二十条”)的出台,更为其内部改革提速。
2013年8月,上海市国资委副主任刘燮一行在上海医药调研时,新任上药总裁左敏就曾提出,希望市国资委在进一步的改革发展,比如激励考核机制设计等方面,能够一如既往地支持上药。此后,上海医药也一度传出被纳入上海国资国企改革股权激励首轮大名单中的消息。
根据上药方面的回应,同样是因为内部股权方案迟迟难以定案,外界盛传的首轮股权激励试点又与其擦身而过。
“一方面,股权激励确实在上海医药内部被积极推进,但另一方面,政策面的不确定因素依旧很多,无论是公司内部的利益纠葛还是上级国资改革方案的调整,都会对最终激励方案的诞生产生影响,这也最终导致上药的股权激励一再延后。”前述上药内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14年下半年应该能最终出方案,当然这同样也得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