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行业信息 经济专栏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医药新兴市场争夺战需要速度和效率

2011-01-06

 
 
 

 

近十年来,发达国家对市场成长率的贡献逐年下滑,从2001年占79%,至2003年的72%2005年的61%,到2007年的52%2009年只有16%。相反,新兴市场的成长贡献从2001年的7%一路走高,至2003年的11%2005年的19%2007年的21%,至2009年的51%。此消彼长,迫使大药厂必须改变轻视新兴市场的老观念。过去大药厂不重视新兴市场的原因之一是,欠发达地区药品消费力低。但当今世界,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仿制药竞争激烈,使得品牌药厂的日子很难过。专利过期产品被挤出市场后,反而在中国等新兴市场卖得火红,而且价格没有想象中的低。这种意外的收获促使跨国药厂纷纷涌入中国。

利润空间其实不低

从药品价格和经营利润看,新兴市场对跨国药厂颇具吸引力。以中国为例,品牌药和医疗器械的价格并不比发达国家低,有些实际售价比原产国还要高很多。对于专利过期产品,中国的售价也不低。尽管中国本土的仿制药价格低廉,但由于信任度上的差异,国外大药厂在中国销售的专利过期药价高照样热卖,甚至比美国的普通仿制药价格还高。加上中国的生产、经营和劳力成本比国外低,各大跨国药厂的销售业绩和利润在中国都不差。跨国大药厂过去凭借品牌学术攻势,在发达地区和沿海城市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

这种仅仅靠品牌维系的产品地位,在美国本土是很难维持的。仿制药凭借其价格和保险优势,很快就挤压掉了品牌药的市场空间。但是在中国,价格的差异反而保护了其品牌地位,逼迫内资企业只能在低端产品中竞争。

研发和人力优势

在欧美等国,生物医药研发机构和公司中的亚裔人才非常多,这与亚洲国家重视教育、留学生数多不无关系。仔细观察大药厂、生物技术公司以及学术研究机构的研究主力可以发现,中印日韩等国的科学家比例极高。近几年美国经济不景气,药厂并购裁员频频,导致亚洲国家出现“脑力回流”现象。中国和印度投资环境改善和政府大力支持,也吸引了不少高端人才回国创业。由此,大药厂也意识到,到这些新兴国家建立研发机构势在必行、大有可为。

在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增大研发投入,有利于在这些国家的新药研制和上市。更重要的是,可以配合全球性的研发创新活动,提高研发效率和产出。这对所有大药厂都是很紧迫的,尤其是全球化临床研究成为趋势,以往那种在每个国家和地区分批进行重复临床试验的做法,将逐渐被ICH指南所推荐的全球性临床试验统一标准的方式所取代。在新兴市场加大研发投入和资源整合,成为大药厂必须考虑的重要策略和布局。谁都不愿意被拉下掉队,让竞争对手占据太多先发优势。

新兴市场争夺战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中医药参与医改成效初显

2010年医药产品十大视点 立普妥领衔

2010浙江省十大药品医疗器械典型案件公布

为特殊药品质量加上“安全锁” 实现“特殊监

本土政策带来机遇 亚洲制药业驶入双行道

国内歌舞升平国际面临危机 品牌年代要勇敢走

国际标准是中医药国际发展的重要抓手

2010医改亮点纷呈 2011冲刺三年任务目标

专家谈医改:政府保障公平 市场提高效率

全球疫苗市场2011战略趋势

世界制药巨头2010年四季度及全年业绩综述与

2010全球生物制药R&D排行榜

基层常见病用药相机谋动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行业信息 经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