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党参、黄芪等药材的秋产季节已渐入尾声,适时采收中药材并对其进行初加工是药材增产增收的关键。“三分种,七分收”说的也是这个简朴又深刻的道理。然而,近期不少企业负责中药材收购的技术人员抱怨:药材产地初加工太原始,环境控制十分糟糕,药材之间往往会相互污染。
大部分品种的初加工与现代科技脱轨的现状,反倒催生了整个中药材产业规范化生产和加工的市场机会。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市场专委会推广部主任、初加工现代化负责人王阳表示:“人们对纯天然的医疗保健品需求越来越大,将使中药材越来越供不应求,这个需求,先会是数量上的,紧跟着就是质量上的,总会有有眼光的企业、种植户能率先做到自律,谁能先这么干并坚持下来,谁就能占到未来市场的先机并得到巨大回报。”
现实困境
众所周知,中药材采收后除鲜用外,一般都必须进行初步处理与干燥,是中药材流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由于中药材品种繁多,中药材采收后进行产地加工的方法也分多种。然而,中药材初加工的现实状况令人担忧:由于药市供求矛盾,目前我国中药材市场上,包括常用药材如党参、当归、黄芪及其初加工产品等都存在着硫熏、水洗、漂白等不合规操作,这几乎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此前,国家六部委颁布《中药材专业市场专项整顿的紧急通知》,曾对农民从事中药材加工、经营下了一道封杀令,但仍难以扭转中药材初加工的积病。王阳表示:“中药材初加工规范不统一,规范并没有覆盖所有品种,而有规范的监管也难以到位。虽然中药材在进入饮片之前归于农副产品,但是中药材的初加工比起其他农副产品来说落后很多,自然晾晒、土法炕干、硫磺熏蒸基本还是目前的加工常态。”
企业求变
对于这类现象企业深感无奈。湖北某道地药材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中药材的初加工属于中药饮片生产的第一道工序,目前初加工基本上都由药农自己完成,给下游的饮片生产、中成药生产以及临床配方使用带来极大的安全风险。”该负责人进一步分析说,大多数药材种植户对中药材的种植没有进行分析、规划,基本上是什么赚钱种什么,中药材单品种种植不成规模,饮片生产企业无法集中采购。“一方面饮片生产企业无法集中采购,一方面种植户采挖后为了贮存不得不自己进行初加工。此外,中药材若作为农副产品在市场上交易,药品监管部门很难进行监控,对散户的中药材种植监控基本处于真空状态。”
更严峻的情况是,极少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药材种植,技术缺乏、管理经验不足直接导致中药材质量下降。分散的种植户对刚采挖的中药材更是缺少初加工的技术和经验,导致初加工的中药材还没有进入市场就已经存在质量问题,当中还不排除一部分散户药农为了追求利润,在初加工时就作假,也有些中药材刚采挖就有染色、掺假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