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药材初加工现代化 透露隐形商机

白芍、党参、黄芪等药材的秋产季节已渐入尾声,适时采收中药材并对其进行初加工是药材增产增收的关键。“三分种,七分收”说的也是这个简朴又深刻的道理。然而,近期不少企业负责中药材收购的技术人员抱怨:药材产地初加工太原始,环境控制十分糟糕,药材之间往往会相互污染。

大部分品种的初加工与现代科技脱轨的现状,反倒催生了整个中药材产业规范化生产和加工的市场机会。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市场专委会推广部主任、初加工现代化负责人王阳表示:“人们对纯天然的医疗保健品需求越来越大,将使中药材越来越供不应求,这个需求,先会是数量上的,紧跟着就是质量上的,总会有有眼光的企业、种植户能率先做到自律,谁能先这么干并坚持下来,谁就能占到未来市场的先机并得到巨大回报。”

现实困境

众所周知,中药材采收后除鲜用外,一般都必须进行初步处理与干燥,是中药材流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由于中药材品种繁多,中药材采收后进行产地加工的方法也分多种。然而,中药材初加工的现实状况令人担忧:由于药市供求矛盾,目前我国中药材市场上,包括常用药材如党参、当归、黄芪及其初加工产品等都存在着硫熏、水洗、漂白等不合规操作,这几乎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此前,国家六部委颁布《中药材专业市场专项整顿的紧急通知》,曾对农民从事中药材加工、经营下了一道封杀令,但仍难以扭转中药材初加工的积病。王阳表示:“中药材初加工规范不统一,规范并没有覆盖所有品种,而有规范的监管也难以到位。虽然中药材在进入饮片之前归于农副产品,但是中药材的初加工比起其他农副产品来说落后很多,自然晾晒、土法炕干、硫磺熏蒸基本还是目前的加工常态。”

企业求变

对于这类现象企业深感无奈。湖北某道地药材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中药材的初加工属于中药饮片生产的第一道工序,目前初加工基本上都由药农自己完成,给下游的饮片生产、中成药生产以及临床配方使用带来极大的安全风险。”该负责人进一步分析说,大多数药材种植户对中药材的种植没有进行分析、规划,基本上是什么赚钱种什么,中药材单品种种植不成规模,饮片生产企业无法集中采购。“一方面饮片生产企业无法集中采购,一方面种植户采挖后为了贮存不得不自己进行初加工。此外,中药材若作为农副产品在市场上交易,药品监管部门很难进行监控,对散户的中药材种植监控基本处于真空状态。”     

更严峻的情况是,极少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药材种植,技术缺乏、管理经验不足直接导致中药材质量下降。分散的种植户对刚采挖的中药材更是缺少初加工的技术和经验,导致初加工的中药材还没有进入市场就已经存在质量问题,当中还不排除一部分散户药农为了追求利润,在初加工时就作假,也有些中药材刚采挖就有染色、掺假的现象。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多重优势构筑中成药堡垒

  因多方利益难平衡 新版国家基药目录迟迟未出

  中药残留检测亟待建立标准

  中药国际化 挑战与机遇并存

  药品利润降低 药企跨界忙“大健康”

  原药出口放缓 小专品种强势

  药品参考定价政策席卷欧洲市场

  绿色中药走俏国际市场

  精神疾病用药市场“有容乃大”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成效初显

新版基本药物目录年内出台 中成药企业增长可

期待更多优质中药进医保

生物医药市场被寄予新医药经济厚望

中药国际化入世十年回顾及前瞻

临床操作难 中药缺席百亿元儿童市场

535药企通过新版GMP认证 行业并购潮即将来临

新基药目录出台在即 非全是利好

中国通用名药发展研究报告——市场准入制度

仿制药“紧箍咒”再袭 药企洗牌在即

儿童药紧缺需多措共补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