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采访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是在去年全国人大会议召开的头一天。
在北京中关村的一个写字楼里,一场有关尘肺病农民工救助的座谈会上,温文尔雅的陈静瑜,耐心细致地向七八位患有尘肺病的农民工了解情况,所谓医者仁心,即是如此。
会后采访完陈静瑜,主动加了他的微信,自此,虽然不在同一个城市,却总能通过他的朋友圈看到他这忙碌辛苦的一年。
陈静瑜的微信昵称叫“肺腑之言”,在他的圈里,你可以看到手术中被切下来的黑成石块一样的尘肺病人的病肺,可以看到拿来移植的捐献出来的鲜活肺器官,可以看到器官如何在城市之间波折传递,更可以看到肺移植手术的现场直播。在今年1月6日,他还在朋友圈发起了尘肺肺移植直播。从早上6点半开始在广西桂林供肺获取,然后由桂林飞往南京,再到手术过程,让人一路跟着紧张地目睹了一场生死接力。
有人曾开玩笑说,陈静瑜的微信太过于血腥,胆子小的人需要屏蔽他的朋友圈。然而,透过这一幅幅血腥画面,你可以了解到尘肺给很多农民工带来的巨大伤害,可以体会到一个医学团队不断挽救生命的高尚医德,可以感受到社会对器官移植与日俱增的关注。
“大概3天一趟飞机。”谈及刚刚过去的2015年,陈静瑜坦言,自己觉得很累,感觉是最艰辛的一年。
2015年,全国肺移植总量仍然在140例左右,陈静瑜所在的无锡人民医院肺移植团队,本院内手术加上赴外地医院合作进行肺移植手术,总共完成了106例,超过2014年的104例。
“每做一例肺移植,从前期OPO协调员供肺维护协调并作出评估,到肺源获取直至最后民航、高速、高铁转运到医院完成肺移植,每一步都相当艰难,每例肺移植均是急诊手术,我们团队每天都在应急状态下随时出发。”
陈静瑜告诉记者,由于必须是供者在判定脑死亡后,移植医师才可以开始评估患者的肺脏能不能使用。而在家属签字同意捐赠器官后,仍然有很多不确定性,有时家属即使已签字同意捐献,但在移植医师辗转赶到取肺时,也还会发生由于各种原因取消捐赠的情况。有时供肺在外省,前期给的胸片、氧合等,他们初评供肺良好觉得可以使用,但当取肺团队飞到外地医院又发现肺已水肿氧合下降,如果当地医院配合进行治疗,如血透一晚上第二天凌晨还能取回,否则只好放弃,白白辛苦两天。
“现在是真正和国际接轨,国外器官捐献一般均在48小时内完成,而我国一般在一周左右完成捐献,我们获取的肺源许多情况下都是长期气管插管呼吸机应用后肺部感染,我们要用或多或少相对感染的肺源去拯救濒危的病人,术后围术期管理难度可想而知,这是对我们工作的巨大挑战。”陈静瑜说。
2015年,陈静瑜的团队受国家委托,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供肺标准、供肺维护方法及转运流程。去年,全国共有2700多个病人进行了器官捐献,一个病人可以捐出1心2肺1肝2肾共6个器官,但我国目前每个捐献病人平均仅利用了2.6个器官,和国外利用3.5至4个器官相比仍有很大空间。“所以,器官移植也需要ICU医生维护好供肺,将供者的爱心扩大化。”
“有供肺才有移植。今年2700多例捐献,利用了5%的供肺,许多协调员不了解供肺如何评估、如何维护,我们要加大这方面的培训,另外,国家心肺网络分配系统没有完善,许多能用的肺源浪费了,今年希望国家供受体网络分配系统尽快上线。”陈静瑜三句话不离本行,谈及我国肺移植今后的努力方向,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他侃侃而谈。
陈静瑜建议,进一步宣传及鼓励全社会支持我国器官捐献及移植事业,尤其是目前心肺移植的冷缺血时间较短,供肺取下必须在6到8小时左右到达移植医院,必须得到民航、高速、高铁转运的支持,开通快速快捷的绿色通道,及时转运器官。
同时,肺移植准入医院应适当放开。“目前全国能够独立自主完成肺移植的医院不到10家,我国肺移植的发展和肝肾移植的发展不同,肝肾移植是在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