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英教授认为,要解决中成药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英国不遵循欧盟的草药禁令。“欧盟的禁令是指导性的,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得遵从,比如目前荷兰就没有执行这种禁令。”而另一个就是英国政府保护中医师头衔。马伯英已经参与多次英国卫生部组织的中医中药工作组会议,他认为中医市场要整顿,“光管药不行,也要管人,让有资格的中医师使用中成药,把中成药放在同西药处方药一样看待和管理”。但限期将至,目前卫生部的几次工作组会议依旧没有结果。
成本太高中成药难注册
目前,英国官方规定的注册方案下已经有近百种欧美国家的草药制品通过了注册。对于这一现象,马伯英教授表示,中药应该和西医的草药区别管理。
西方对药品的基本要求是化学成分要明确,如果是复方制剂,其中每一种化学成分的药效、作用,乃至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药效及毒性的影响都要清楚。很多中药效用及药理作用的阐述,多沿用中国传统中医药理论,如阴阳五行等,尚无法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加以证明。
马伯英表示,要中成药通过注册,几乎是不可能的规定。他举例道:“光一个六味地黄丸,50万英镑都注册不下来,更不用说很多中成药配方里包含几十种药。而且注册成功的药有效期只有一年,今年认证完,明年还要继续。这是一个支出大于回报的行为,没有厂商会愿意做赔本生意。”
伦敦中萨大学中医医院院长柯松轩教授表示,已经通过注册的草药80%至90%都是单方药,但中成药是复方药,是截然不同的体系。“不是我们不能证明,而是不能按照他们的规则来证明。中成药在中国也有很严格的审核体系。”
不久前英国卫生大臣Jeremy Hunt的谈话表示只要有科学研究证明中医的有效性,那中药也有可能被引进到英国全民医疗保险系统(NHS)。柯松轩教授认为这个言论只是外交行为。中医是一项传统的和古老的科学,使用的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等早已被证明了几千年,但这跟西方的理论不是同一个体系。
柯松轩还认为,中国在中医研究领域,应该加大临床和复方的研究。“光做单方研究,比如说医学论文里说某一种中药里某成分有抗癌成功效,根本对中药在海外的推广没有意义,我们应该更具中药自身特色做复方研究。”
英国伦敦中医药集团主席施冶认为,一定程度上中国制药商应该学习西方制药商。“THR是关于传统草药产品质量、安全和使用标准的一项指令。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制药商早已嗅到了其中的商机,为迎合该标准的实施做了实质性的准备,并开始占领市场。”
他表示,英国一些先知先觉的商人开始触及中成药生产和销售,抢占市场先机。“我们必须承认欧美甚至许多亚洲国家的厂商对市场的敏感性,对欧盟各项政策的理解,对中成药投资眼光,对中成药的系统开发利用,以及市场的销售渠道都优于中国的制药厂商。”
滥用中成药为中医引来质疑
尽管近30年来中医在英国发展迅猛,但中医在英国的形象并不如想象中“美好”。中医行业整体不规范,中医师资格没有保障,滥用中成药治疗等的问题,一度也为英国中医引来质疑。2010年2月17日,在英国行医的中医师吴英因违法相关医药法案,销售禁药“龙胆泻肝丸”,被判缓刑2年的“中成药导致肾衰竭案”,更是把中医推到风浪尖口。
中医在英国以中成药、中草药和针灸三个领域的治疗方法为主,而中成药是其中对医生要求最低的。
据业内人士透露,中成药的进价相当低廉,一般利润可达成本的4至5倍。此外大多数中成药都写有明确的使用说明,因此对医生的要求也没那么严格。
有关中医业经营者就表示,英国药物与保健品管理局(MHRA)禁令的出台,对英国中医行业来说,未必是坏事。经营一家针灸中医店的吴波认为,MHRA对于中成药限令的出台也未必完全没有好处,可以让“中医行业整体过水”,对于没有合格中医师和针灸师的药店,失去了中成药这一主要收入后,必然无法继续生存,法令的出现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据悉从两年前开始加强对市场中成药管理开始,已经有不少药店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