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流通领域,经常因其低效率和低透明度而遭到质疑。然而在2011年以后,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高。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一部分,国家通过积极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及结构调整来增强医药流通行业,培育一至两家年销售额逾千亿元人民币(合151亿美元)的全国性顶级医药商业企业,并建立20家年销售额逾百亿元人民币(合15亿美元)的区域性医药商业企业。一时间,国内并购重组活跃,大规模的并购交易仍将不断出现。
国内上下游并购进入高峰期
自上而下的压力加速了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的并购步伐,特别是在制药、医药流通、生物技术以及医疗设备领域,并购活动尤为活跃。
过去六年半,国内并购交易量稳步增长。据德勤统计,医药行业整合的强劲势头始于2005年下半年,共完成7宗交易,价值8200万美元,2008年下半年完成9宗交易,价值1.73亿美元,实现稳步增长。2009年,完成21宗交易。2010年,境内并购进入新阶段,共完成36宗交易,较2009年同比增长71%。2011年,整合型交易的强劲势头有望持续,上半年完成交易16宗,略低于上一年同期的19宗。
“分散的医药行业,是国内行业并购的重点领域。”吴苹称,尤其是面对75%以上为仿制药,11%为中药的市场环境。此外,政府的一个明确的首要任务是推动医药行业多样化,将仿制药生产转向更强大的发展模式,促使企业生产专利药以便与国际市场的领先产品竞争。然而,在创新大范围开展之前,市场面临重新洗牌。中国政府欲推出几个“全国龙头”,为其创新和进行国际竞争提供资源。
据了解,推动投资显著增长的是几家欲摘取“全国龙头”桂冠并争抢所剩小型目标的企业,包括上海医药集团、国药集团和哈药集团等。例如,上海医药集团,中国医药生产与销售的上市企业,实际上以一己之力擎起2009年的投资骤然上涨:上海医药集团投资额为12亿美元,而同年下半年累计投资额为16亿美元。
此外,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很容易让人想到企业间竞相收购,抢夺切分蛋糕。然而,私募股权基金和企业投资者在医药行业并购活动中扮演什么角色呢?统计显示,企业投资者在中国医药市场入境投资中的主导地位更加明显,2005年至2011年上半年,企业投资交易量占全部并购交易(36宗)的近84%,与之相比,私募股权投资者仅占16%(7宗)。就交易额而言,这种趋势愈加明显:企业投资者的交易额(22亿美元)占并购交易总额的89%,私募股权投资者的交易额(2.62亿美元)占11%。
但值得注意的是,医药行业的交易量占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全部交易的三分之二,整合效果逐渐凸现,然而,截至2011年上半年,医药生产市场仍有5600多家企业(其中70%是小型企业),全国仍有16000多家医药经销企业和连锁零售企业,全面实现整合任重而道远。
除此,整合仅能驱动流通行业的集中度,而不能改善行业的效能和效力。公立医院仍然销售逾70%的处方药。尽管他们在药品采购方面的角色由于医院药品招标流程和基本药物目录的施行而有所削弱。如果没有公立医院的全面改革,整合将不代表真正有意义的变革。
入境并购活动日渐复苏
同样,市场整合的趋势也会影响国外企业。据了解,当今数以千计的药品生产商、供货商和分销商会很快锐减为数百家,并最终产生几十家真正的市场领军企业。而这些巨头早已纷纷聚焦目光至中国市场。
国内的医药企业每年都吸引高额的累计入境投资,且并购意向持续增强。德勤数据显示,2005年,平均交易额为3,860万美元,2011年上半年上升至1.136亿美元。上述抢眼的交易额与境内交易较低的平均交易额(2005年1400万美元,2011年上半年8500万美元)形成鲜明对比,这也表明国外企业拥有更大的经济影响力和扩张野心,能够在较分散的中国本地企业中进行真正的大手笔并购。
“行动正当时,各跨国企业对此更是心照不宣。”吴苹说,主要的市场领军企业和一些较小的跨国企业动作迅捷,比如,位于美国的生物制药企业赛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