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资本并不算雄厚、经营模式略显传统的零售药店来说,如今零售渠道最后一公里的争夺之激烈,玩家之多样化,玩法变化之快,多少有点令其无所适从,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在与送药APP们的合作,效果就并非模式的初衷那样理想化;但是,2015年下半年,京东、阿里重整旗鼓,新推出的京东健康到家、阿里健康与药店的合作,据称取得了令人惊喜的进展。

表面看来需求低频、单价也不高、业界人士透露几乎单单亏本的“苦力活”医药O2O成为大热点,是资本怂恿?还是创业者情怀泛滥?是强攻伪需求?还是重构医药流通生态链?

医药B2C领域融资额(易观智库,截止2015年10月31日)
对于资本并不算雄厚、经营模式略显传统的零售药店来说,如今零售渠道最后一公里的争夺之激烈,玩家之多样化,玩法变化之快,多少有点令其无所适从,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在与送药APP们的合作,效果就并非模式的初衷那样理想化;但是,2015年下半年,京东、阿里重整旗鼓,新推出的京东健康到家、阿里健康与药店的合作,据称取得了令人惊喜的进展。
如今,随着阿里健康等野蛮人的“自省”与“重构”,使得线下零售药店在嫁接医药O2O时,不管是药店老板们的心态,还是双方的嫁接模式,均已经发生显著变化。
药店成配角?
有零售药店老板表示,电话送药上门业务已经存在多年,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O2O。而基于医药电商衍生的医药O2O,据称最早的是金象网2012年3月推出的“金象一小时”服务,承诺100种药品在1小时内送达,但只维持了一年时间便黯然退场。
直到2015年,在各大生活服务领域的O2O创业项目风生水起之后,主打快速送药的APP也突然集中出现。
统计14个主打快速送药的项目——U医U药、康康买药、快方送药、搜药送、在线药店、药给力、送药360、药快好、好药师药急送、百度药直达、叮当快药、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到家、平安好医生药急送(注:事实上,还有药快到、嗖嗖送药、药去哪等项目动脉网没有覆盖到),除两家在上海、一家在武汉外,其他项目均集中在北京,承诺的送药到达时间从2小时、1小时、30分钟、28分钟不等。
看看这些项目的出身,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互联网”草根“出身,如药给力、快方送药等单纯以送药切入,有8个项目属于此类,第二类如阿里健康、百度药直达、京东健康到家等,系依托互联网巨头大平台的项目;第三类是叮当快药、好药师药急送等传统医药工业、流通企业的延伸布局项目,最后一类是平安好医生药急送,可看作保险巨头布局移动医疗项目闭环的代表。
这些快速送药APP,一开始几乎都是与药店合作,定位于线上接单、精准分派的平台,只是在配送上,有的项目完全依赖药店店员,有的自建配送队伍或外包给第三方物流配送公司。
在此种体系中,不难看出药店的“被动”,几乎没有一个APP项目是连锁药店主导推出来的。而且,用行业人士的话来讲,这些快速送药APP,几乎都是十分明显的将顾客从药店往线上平台拉的趋势。首单免费、配送免费、补贴……都是培养消费习惯的熟悉招数。
而另一方面,从市场调研来看,在各种公开场合宣称2016年要加大O2O投入的老板不在少数,有药店老板表示,接入O2O送药平台,相比于增加盈利点,他更主要的目的是提升消费者服务。与此同时,在私下里对发展O2O表示谨慎态度的药店老板也很多,特别是要求药店自己安排配送时,老板们就不那么情愿了。
共存,还是革命?
尽管送药上门业务本身还存在诸多争议和质疑,尽管据说已经有项目关门歇业,但是,也有些项目后台硬、不缺钱,不断公布屡创新高的日订单量,反击有关伪需求的质疑;而且,有的项目还已经启动送药上门之后的新模式构建。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阵营中,仅有的两家公布宣布获得千万级、甚至亿元级融资的两个项目:药给力和快方送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