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上市公司药企政策负责人认为,根据《方案》规定,今后我国将实施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这就是说,药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市场价格。”
“关于药品交易价格市场化机制的推进落地,可能解决当下医改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点。”7月27日,仔细研读了《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后,一上市公司药企政策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前中国医改推进的效果不够明显,其中的核心和关键问题是国家推出的大部分政策大都需要人力去推进,一旦政策推进的阻力过大,改革的落地就十分艰难。而如今,发改委若牵头确立药品交易的市场机制后,通过机制去调节和规范,中国医改的局面才有望逐步改变。
此前,国家出台的多项关于医疗改革的政策中,也曾提及过建立这样的市场机制。另一医药行业研究员也表示,如今将这一任务明确时间表,并交由发改委确立后,后续相关制约市场机制实施的药品集中采购或其他行政类定价政策可能会被逐步弱化或取消。
《方案》中值得关注的另一亮点则是鼓励医院处方外流,“这一规定落地后,处方药除了在医院销售外,也可以在零售体系购买,医院体系的药占比会再度下降。”上述药企负责人则表示,此外,处方外流的另一个利好,则是可能会打破当下互联网销售处方药或网上医院处方来源的障碍,由此我国处方药在电商渠道才可能真正被打通。
药品招标采购或取消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此后,关于这一指导意见的落地工作逐步推进。今年7月25日,上述方案正式对外发布,针对该指导意见的具体落地执行细则出台。
根据方案内容显示,方案明确了国家各职能部门的具体分工,并将各项任务进行分解,且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进度要求。方案还对中国医药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包括研发、生产,到抽检、流通、零售等环节,都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此外,在三医联动、医保、药价政策的改革、中医药现代化等方面予以明确规定。
“这一方案中最大的亮点是确立药品交易价格的市场机制。”上述负责人认为,根据《方案》规定,今后我国将实施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这就是说,药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市场价格。”
当前中国药品价格的定价机制仍是行政定价机制,即各省通过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方式进行药品采购,“这一方式的弊端在于,诸多并非在市场一线的政府部门根据各企业的报价进行定价,不一定真正符合市场规律”,上述负责人说,这种情况下,还容易滋生一些权力寻租空间,使得中国药品价格的下降空间有限。而且把进入医疗机构的药品销售价格进行了行政化的统一规定,让药品丧失了市场调节的机制。
此前,已有部分地方政府通过与流通企业集中采购的方式,尝试降低药品价格,“比如安徽和福建省的部分地市,通过地市级的集中采购,将地方药品采购价格下降了30%左右。”上述负责人说,这说明在药品省级集中招标采购过程中,还有一定的下降空间。
但这并非没有解决之道,“如果后续国家的监管侧重于药品报销价格的监督,但在其他环节则由药厂和医院之间按照正常的市场机制定价,药厂在自己的成本和利润考量下,与医院协商确定出供货价格,可能不同医院的供货价格会有差异,但这样才能体现出市场机制,也能真正调动药厂和医院的药品采购积极性。”上述负责人说,如果担心在这种机制下,企业或医院的利润过高,仍无法控制费用,但有了上述市场价作为参考标准,国家也可继续降低报销价格来进行调节,而这种调节能真正符合市场的特征。
方案中透露出来的另一意味也值得市场关注。上述行业研究员表示,其实国家以前曾提出过建立药品交易价格的市场机制规划,但并未落地到具体部门推进。如今方案中明确这一市场机制建立落地,将由包括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保监会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