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征求《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距3月1日的截止期还有一个多月,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美药业”)即披露称,该公司开始布局中药配方颗粒市场。业内人士认为,康美药业此举预示着国内中药配方颗粒市场的争夺战已经开始。随着国家对该市场的逐步放开,以及中药颗粒市场被纳入医保范畴的地区增多,以华润三九、天江药业、康仁堂药业等原六大试点生产企业为代表的中药颗粒生产地盘或将面临重新分割。
生产争夺战序幕拉开
1月22日,康美药业发布对外投资公告称,该公司计划投资6.5亿元在广东省普宁市建设中药配方颗粒项目。该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建设期计划18个月。项目将新建12条生产线,中药年提取能力约达6000吨,预计将开发生产甘草、茯苓、当归、白芍等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品种约450种,年产量约达24亿包,以满足公司业务的产品要求。
据了解,此前康美药业OTC事业部总经理李从选在《2016年中药饮片市场走势预测》一文中即表示,原来我国的中药配方颗粒饮片只有六张生产许可证牌照,今年不断有放开政策的传言,包括康美药业、神威在内的不少中药和中成药生产企业,都已完成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线与生产工厂、技术的准备,就等国家政策放开后立马认证,取得生产许可证。
此外,精华制药则表示,控股子公司精华制药亳州康普有限公司具备中药饮片的生产车间,政策开放后,该厂房未来会逐步进入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而有消息显示,香雪制药也有在这一领域进行外延式扩张的想法。“咸达数据”也披露,目前同时拥有提取和颗粒剂GMP(即产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生产厂家共有628家,受益于限制放开,这些企业都将有资格申请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
有专业人士分析,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医院会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医院收入的压力加大,而配方颗粒按照中药饮片执行25%的加成。这将加速医院使用中药配方颗粒的积极性,未来三年中药配方颗粒仍将保持30%左右增速,到2016年市场整体规模有望突破100亿元,至2018年将增长到200亿元。这也是政策一旦放开,引发群雄逐鹿进入中药颗粒生产领域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此,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虽然有很多企业可以申请生产中药配方颗粒,但是想要真正投资生产并非易事。“想要生产中药配方颗粒必须重新建立生产线,而这个生产线的费用最便宜的大约为1000万元左右,如果想要全面布局生产费用甚至要上亿元,而这样的一笔费用对于一般企业来说很难拿的出来。像是之前没有通过新版GMP认证的中药企业就很难进入中药配方颗粒市场。当然,也会有不少像神威、天士力等有能力的企业瞄准中药配方颗粒这块大蛋糕。康美药业投资中药配方颗粒项目实为打响了市场争夺战的第一枪,随后还会有大批的企业进入中药配方颗粒市场,争夺市场份额。” 史立臣坦言。
六大元老坦言无压力
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中药颗粒的市场规模约50亿元,近五年的复合增长率为40%-50%。照此估算,2015年应该达到82亿元,到2016年中药配方颗粒的年销售额将达到百亿元。
据了解,国家出于对中药配方颗粒工艺不统一、药效及副作用不明确的考虑,从2001年至今,近15年的时间,试点生产中药配方颗粒的始终只有六家企业。当前市场上流通的中药配方颗粒六家试点企业生产的大约占到80%左右,所占市场份额非常高。这主要得益于生产限制让中药配方颗粒市场竞争压力较小,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这六家企业在中药配方颗粒市场的垄断地位。
业内专家表示,国家食药监总局当年给这六家企业试点的机会,是希望能够形成一套可供所有中药企业参考的中药配方颗粒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可是十几年过去后,上述几家企业依靠试点身份的地位闷声赚大钱,在标准统一上各自为政,此次政府公布《征求意见稿》,主要目的还在于形成统一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