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中国的医改已进入深水区,主要目的是解决“看病难 看病贵”的问题,通过分级诊疗让患者合理就医,让医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由此,医生多点执业的模式也逐渐被推向时代的前沿,看起来更合理的制度也慢慢被更多医生所接受和尝试。从万峰医生集团、张强医生集团伊始,这个在发达国家很普遍的“医生集团”名词就开始在国内医疗领域中传开,很多人说2015年是“医生集团元年”,也有人认为因为中国医疗体制和制度问题,“医生集团”在中国并无良机。
4月22日,第二届中国医生集团大会上,医疗行业各领域的专家分享了自己对“医生集团”的观点,有的观点尖锐犀利,有的观点相对客观。如下。
1951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当时国家还处于朝鲜战争时期,战争的车轮把原本百废待兴的国内经济碾的更加粉碎。在那个饥荒遍野的时代,周恩来总理前瞻性的开始考虑“中国公立医疗体制”的建立,1955年制度得以转变,国家公立医院的架构得以建立,开始将北京协和医院、北京仁爱医院、301医院等原教会医院统一改革转变为公立医院。自此,拉开了中国公立医院和中国公立医疗体制的序幕。
从1979-2009年,中国进行了多轮医改政策。2009年的医改又叫新医改,主要目的是解决普通基层民众的“看病难 看病贵”问题。2015年国务院、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大力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分级诊疗的推行激活了“医师多点执业”的诊疗模式,将原来被垄断在三级医院的专家医生、医疗人才释放出来,把“走穴”和“飞刀”合规化、市场化。由此,“医生集团”应运而生。
我们不是中介,是帮助医生实现价值的助产师
“医生集团”是由多位医生组成、搭建或参与的联盟机构,通常以团队的形式“独立”行医,可脱离公立医院“阳光走穴”,自由之下也能获得更多的收入。在美国医生集团模式已非常成熟,包括著名的梅奥诊所、克利夫兰诊所都是典型的医生集团。
据统计,截止目前中国共有100余家医生集团,自万峰医生集团、张强医生集团伊始,中国的医生集团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许多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获得了大额投资。但业内许多专家对于医生集团的未来却各有看法,大部分人觉得医生集团一定是中国未来的医疗模式,是大势所趋;也有反对的声音担忧中国医疗体制的保守和禁锢,同时对中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前景并不看好。
1)医生:医生集团就像伊甸园的苹果,好看却怕有毒
医生是医疗体制的核心,所有不以解放医生为目的的医改都是耍流氓。有些医生已经“出柜”,脱离体制尝试医生集团,这类医生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万峰、张强外,还有于莺、孙宏涛、刘兴鹏、伍锟等。他们是“医生集团革命”的先驱,作为首先吃螃蟹的人,在行业所有模式都还处于嗷嗷待哺之时喂出了第一口奶。
在我国270多万医生中,“出柜”者毕竟还是九牛一毛,绝大部分医生还在体制中享受计划经济的产物。对于他们而言,他们渴望又恐惧,害怕又担心。
他们渴望能够没有体制框架的束缚,能够随心所欲,能够有更好的收入并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他们恐惧被资本玩弄;他们害怕政策环境还不够成熟,害怕商业医疗保险不完善,害怕在外面没有安全感,害怕自己的品牌不够有影响力,离开了大庙就没有患者追随,门可罗雀。
他们也担心,担心除了专业能力外,管理能力和商业运作能力不太擅长。更担心没有大庙做靠山的医疗风险。
所以许多明智之士在观望、在准备、在尝试,希望医生们真正想好了去向 做好了准备,再出柜。
2)医院:你要走 我尊重,你且行且珍重
医院是医生孵化器,培养医生成长,承担医疗、教学和科研的重任。好的医院是医生成长的沃土,有着一流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和完善的制度,但相较发达国家,中国的公立医院医生收入相距甚远。这是种植在众多医生心底的矛盾种子,专业能力越强,越为矛盾与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