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Deloitte)预测:2014年全球将会有1亿eVisits用户,他们以新技术平台为媒介,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医疗服务。与个人直接拜访医生相比,eVisits可节约50多亿美元,这将会是2012年的4倍。不过eVisits的最大市场在北美,预计2014年将达到7500万用户,而在美国和加拿大,每年有6亿人次病患到诊所拜访全科医生,其中约一半的问题可以尝试通过eVisits解决。对此进行名词解释,Dr.2认为:德勤所说的eVisits,包含了部分的远程会诊,分级就诊的标准化诊疗,临床路径的实施,以及一部分“轻问诊”与日常咨询,是以技术驱动的医疗模式创新。
几十年以来,由于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各种替代登门拜访医生的其他远程医疗形式。例如:19世纪20年代的电话,70年代的远程交流电话,近20年因特网作为公共信息网终端的连接系统得到了大力推广,而近期最火热的莫过于移动互联软硬件迅速普及,这些都为节约成本与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基础。
Dr.2发现:德勤多次提到,2014年应该是eVisits使用的一个转折点,主要是由于医药费缩减和改善医疗服务的持续压力,以及相关技术的完善:如电脑、手机和网络服务的普及。作为拜访医生主力军的老年患者,他们更愿意使用科技产品,以及大规模使用与移动互联网结合的设备。技术进展为eVisits后台的自动化提供了更大可能,并且医院与诊所光纤网络的普及为eVisits提供了更多数据密集的应用程序,例如为 tele-strok应用程序传送大脑扫描图像。
对eVisits的常见误解是,它是一个视频会议,患者坐在电脑前,与医生连线,然后对着网络上摄像头伸出舌头,说“啊”。这种类型的eVisits仅是这个市场上一小部分,只是稍稍减轻了直接拜访医生的成本。大部分的eVisits产品更加多功能化,更注重通过表格,问卷和拍照片来获取患者信息。而不是通过与医生直接交流。例如,患有某些疾病的患者,如鼻窦炎、脓毒性咽喉炎、过敏症、膀胱炎或痤疮,他们可以在网上填写一份表格,然后接到诊断,如果需要还可收到处方。
每年美国患者直接造访医生诊所、急诊部门和医院(提供门诊服务)的次数有12亿,即相当于平均每位美国公民造访3.3次。其中超过一半的次数是拜访初级医生。因续药、咳嗽、胃疼、喉咙痛、耳痛和皮疹而造访医生就超过了1.1亿,而这些类型的就诊,都可以经由eVisits筛选并解决。
发达国家eVisits的目标市场预计可达到500亿美元~600亿美元,推算过程如下:每年欧盟公民人均拜访医生6.3次。假定欧盟与北美人习性相似,即约有一半的人是拜访初级医生,因此我们合理推断他们每年拜访初级医生大约3-4次。包括欧美日在内的发达国家,大约有10亿人群,也就是说,在发达国家里直接拜访医生的目标市场每年接近35亿次。每次直接拜访医生的花费差异显着,西班牙11美元,德国40美元,美国89美元。我们假设在发达国家,每次直接拜访医生的人均花费为50美元,那么每年直接拜访医生花费总和即为1750亿美元。当然,eVisits并不能解决所有初级医生面对的问题,但是在这些问题之中,即使有30%-40%可以通过eVisits解决,这就意味着eVisits目标市场仍有500-600亿美元。注意,Dr.2在这里不同意德勤的推理,由于eVisits可以相应减少总花费,是一种替代式创新,所以即使对应的目标市场确实相当于500-600亿美金的,但实际发生的金额是远小于上述金额的,估计最多只有一半。而这节约下来的费用还会再分配,这也是eVisits发展的一个“利益驱动”。
而eVisits也可以是远程医疗市场的一个分支,其中还包括专家咨询,远程监控,警报/通知,以及其他一些较小的市场。
2014年的商业环境是eVisits数量和价值显着增长的驱动因素。全球医疗健康的最佳方案是旨在通过注重预防和早期干预来减少疾病开支,通过持续整合信息技术来降低医疗成本。德勤的报告中虽然没有提到,但是Dr.2结合奥巴马在美国推行的全面医改进行分析,医改的其中一个核心是控制费用,还有一个核心就是如何让医疗服务,更方便快捷地覆盖低收入人群。同时全球医师资源持续短缺,对之前未投保人普及医疗保险,这些都增强了人们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