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们的生活高度信息化,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人们高度依赖由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等信息网络构建的高度数字化和高关联性的生活、工作环境。这个环境在为我们提供便利和自由时,却由于信息感知节点多、数据量大、传播速度频繁等特点带来诸多的安全问题。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作为一种身份识别的手段,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识别技术因其安全、便捷等优势近年获得了用户的青睐,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利用生物识别技术收集在数据库中的信息,却是它的“阿喀琉斯之踵”,能否保证这些信息的安全,防止信息被复制和滥用就成为影响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们的生活高度信息化,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人们高度依赖由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等信息网络构建的高度数字化和高关联性的生活、工作环境。这个环境在为我们提供便利和自由时,却由于信息感知节点多、数据量大、传播速度频繁等特点带来诸多的安全问题。互联网空间表面自由下面也隐藏信息安全威胁。如何保证信息网中以数字身份进行操作的访问者就是这一数字身份的合法拥有者,进而匹配权责,成为生物识别技术的重要使命。
古老而新潮的技术
人们很容易把生物识别看成科学幻想小说里的未来技术,与太阳能汽车、克隆人这类东西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人们很早就了解了生物识别的基本原理并加以应用。
几千年前,尼罗河流域的人们就在日常交易中利用生物特征(如疤痕、肤色、眼睛的颜色、身高等)进行鉴定。当然,他们那时没有全自动电子识别系统,也没有计算机网络,他们面对的也不会是现在这种个人号码,但基本原理是类似的。
到了19世纪,研究犯罪学的学者对生物识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希望能将身体特征与犯罪倾向结合起来,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测量设备,并收集了大量数据。从此,测量个人身体特征的概念就确定下来,指纹也成为公安机关进行身份确认的国际标准方法。人们经常争论指纹是否具有绝对的唯一性,不同国家鉴定指纹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但迄今为止,它仍然是公安机关最广为使用的方法,其使用过程也实现了自动化。
军队和一些商业机构希望将电子技术和微处理器用于身份鉴别的自动化处理。于是,人们开展了许多项目来探讨生物识别的潜在应用。手掌几何学识别仪的研制成功,便是早期生物识别产业的重要事件之一。该设备运行良好,因此激发了世界各地开拓更多的生物识别项目。
与此同时,其他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鉴别,也逐步发展起来,虹膜扫描和面部识别等非接触型技术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总之,最近十年生物识别产业的发展逐渐成熟,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即将展开。
生物识别技术能否遏制“棱镜”延伸
6月份,斯诺登曝光美国“棱镜”项目让国家信息安全问题涌入公众视野。据了解,“棱镜”项目涉及美国情报机构在互联网上对多个国家10类主要信息进行监听,包括电邮信息、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和社交网络资料等细节。当“棱镜”延伸到了生活中的诸多细节中,这是否意味着网民其时可能成为网络时代最透明的一群人。
生物识别技术同样面临信息安全问题。预先采集的指纹、人脸和虹膜等信息必须存储在对应的数据库内。由于这些生物信息具有惟一性,一旦被入侵,身体既是钥匙又是锁的局面就被打破,这些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就面临着被复制和滥用的危险。同时由于生物信息识别存在着几种生物信息共存的趋势,一旦被复制,生物识别技术原有的优势可能就变成了麻烦。
当今时代,信息也成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命脉之一,信息安全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生物识别技术发展的起步阶段,做好生物识别技术中生物信息的保护工作就至关重要。首先要建设安全可信的第三方生物识别信息公共平台;其次,加强与生物识别技术相关的立法工作,确保法制环境的健全;最后,在关键行业的关键设备国产化也显得十分必要。制环境的健全;最后,在关键行业的关键设备国产化也显得十分必要。在关键行业的关键设备国产化也显得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