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接任诺华全球CEO以来,江慕忠在任期内面临的压力非同一般,悬在头上的首先是“专利悬崖”的考验。诺华2012年年报显示,相比2011年,诺华集团销售额下降了3%至567亿美元,净收入同比增长4%至96亿美元。销售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专利药代文(Diovan)的专利到期以及投资的加大。作为诺华最畅销的药品,代文每年给集团创造60亿美元的销售额,其专利到期对业绩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除此之外,欧美经济的低迷也影响了市场表现。江慕忠介绍说,诺华欧洲的业务仍在增长,今年第一季度的增长率为9%,而大多数制药公司在欧美的业务要么持平,要么下跌。在此背景下,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去年,诺华在中国的业务增长了24%,增速在诺华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市场目前是诺华的全球十大市场之一,未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江慕忠认为,即使诺华欧美市场继续保持高增长,也不会削弱中国市场的地位。随着人口老龄化、慢性病的挑战日益加剧以及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 创新药物及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需求会快速增长。作为全球CEO,江慕忠承诺今后会在中国市场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以确保中国区管理层及时获得所需资源,赢得市场增长的先机。
吃透中国市场
在中国,诺华集团享有先发优势。自1987年北京汽巴-嘉基制药有限公司(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前身)成立至今,诺华在中国已经由最初的数十人团队,发展到如今遍布全国的8,000人的员工规模。这26年的发展历程,让诺华对中国市场的了解日渐深入,加速了本地化运营,以此获得了竞争优势。谈及本地化战略,江慕忠说:“每个市场都具有不同的特点,赢得市场的必要条件也不同。对于我们增长最快的市场,我们必须定制独特的战略,以满足特定市场的需求。”诺华并没有所谓的“新兴市场战略”,而是针对单个国家制定战略。
对于跨国医药公司来说,“吃透”中国市场的关键,是迅速掌握中国的高发疾病、患者需求和医疗体系的特点。说到中国市场的特殊性,江慕忠提纲挈领的列举了几个要点:在高发疾病方面,如感染引发的肝癌和胃癌,在中国的发病率要比全球其他地区高,在研发上面需要“对症”。在过去10年里,中国政府极大地改善了医疗卫生体制,从扩大医保覆盖面到建设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有效地改善了医疗卫生的可及性,使得公众受益。诺华希望参与其中,以自己的专长提高药品的可及性(Accessibility)。
目前,诺华集团的业务组合包括5个部分:创新药物(专利药)、爱尔康(眼科保健)、山德士(非专利药)、消费者保健(非处方药和动物保健)以及疫苗和诊断,早已全部进入中国。2012年,这五大业务在全球所对应的净销售额占比分别为57%、18%、15%、7%和3%。和其他大型医药公司一样,畅销专利药是诺华业绩的主要贡献者。但与其他公司死守“拳头产品”的策略不同,江慕忠说诺华并不特别关注单一产品的利润率,产品策略的重点是“满足人们的医疗需求”,特别是“尚未满足的医疗需求”,以此制定产品组合。诺华能够在一个国家提供多种不同的产品,以满足不同社会阶层人群的需求。针对中国中低收入人群的需要,诺华的产品组合中包括质优价廉的心脑血管药物、止痛药和呼吸系统药品。而在创新药方面,诺华有新型抗癌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佳维乐(Galvus)、针对眼睛黄斑病变的Lucentis等。江慕忠认为,即便有些新药研发投资高、在现阶段不赚钱,也要确保诺华能够向医疗机构和人员提供全面的产品组合,因为“专注于医疗需求配置资源,能使诺华实现长期的良好增长”。
诺华集团2013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集团净销售额增长了2%,达到140亿美元。在江慕忠看来,诺华之所以能够以稳定的销售收入承受拳头产品专利到期的冲击,没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