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6月18日举行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16第十二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聚焦“三医联动”。问答环节在蔡江南的主持下,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与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邬惊雷分享了“三医联动”的热点话题。
来源 |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16第十二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
蔡江南: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互动。有请两位上台。我们今天两个主题发言看到了我们的设计一方是我们的医疗保险,三医联动台上已经代表了两医,一个是医疗保险的长期的领导。我们的卫计委是医疗服务方,这两方在媒体各种场合可以看到互掐的情况,经常可以看到医疗服务方抱怨说很多的问题就是在你们医保没有搞好,我们的医保方说实际上医改的难点是在医疗服务方,王东进部长发表了一个文章,观点非常的鲜明,在座的可能也很愿意看两上的两方是不是来互掐一下。我们说三医联动这两方怎么联起来,到底怎么动?以前也有听到卫生部的方面的意见说你们应该把医保纳入到卫生部里头来,我们来直接又管医疗,又管医保,言下之意挪进来自然而然就动起来,很想听听在座的两位对这两方怎么互动是什么看法,先听听王部长的。
王东进:刚才的主要观点都讲了,医保和医疗服务机构不是自然的天敌,只是这个问题医患两方跟医疗卫生的管理部门不是什么对立,我们的医保是作为基础性作用,什么基础性作用呢?现在我们医院的医疗服务最大的购买者,买单的都要靠这个。它就是基础,解决医院的医生收入、医院事业的发展的一个基础。
第二,保证了90%以上的基本医疗问题的解决,这是一个基础,我们的报销比例在百分之七八十,基本面解决了。
第三,它是调节医和患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不是调节跟卫生部门的什么关系。我们跟卫生部门没有任何的冲突,所以我们两个掐不起来,没有什么冲突。为什么要搞一个第三方医保来管这个呢?第一个是我们医生的本身的特殊性质。再一个反应人类的聪明,这个事情从著名的上个世界英国的报告提出了三方治理机制。为什么?不管任何人,上至中央领导,下至普通老百姓在医生的面前都是弱者,都是被动者,因为你得了什么病,需要怎么治疗,需要吃什么药,你完全茫然不知。他的利益诉求和表达就很难得到维护。医保就是一个团购者,代表众多的人员来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找到一个利益的平衡点,这样既能让医疗服务的提供方也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益。让患者这方也能够承受,或者求得一个最大的公约数。它是起到这么一个平衡、协调,也有制衡的作用。所以它本身的制衡并不是一个矛盾,事物是相斗争而发展的,它是对立统一的,最后要形成一个共同利益体,目的是以健康为中心。
作为医保部门并没有自身的利益,他是代表参保人的利益,这个参保人的利益有个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这个也需要医保部门通过收支平衡来调节,而不是说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天喝凉水,你们的基金为什么花不出去,你们是不是抠门?坚持收支平衡是为了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所以眼前利益是不可能的,不是满足每一个人的个体要求,是满足整体的要求。所以这个表现出有些矛盾。
在这一点上医保部门坚持收支平衡,或者是刚才邬主任讲到最重要的有一个基金的预算管理,或者叫总的管理,这个就是一个总盘子,这是医保赖以生存,收支平衡的总的原则,这个是不能变的,我们不能敞开花,无论是按病种付费还是按人头付费都得符合这个总盘子,我们现在包括有些政府官员不讲这个,就是不断地提高报销比例,或者是鼓励漫游,现在漫游或者叫跨省市流动,喊得声音很高,这个我认为对分级诊疗也是一个冲击,漫游肯定是往上海和北京流、不会往乡村流,这样对分级诊疗基金是冲击,这样的结果上海的是老百姓的根本利益。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往往受到职责和诟病,好像我们抠门,那些所谓占领道德高地,一种民粹主义倾向往往得到好感,按实际发生的费用报销,分级诊疗漫游,一卡通,我说一卡通全吃空,医疗保险跟养老保险不一样,你在任何地方,在上海退休领取的钱在青海和新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