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月6日,宁波市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宁波一院)门诊大厅,路过这里的急诊护士小袁突然听到“有人晕倒了”。她本能地迅速拨开人群,发现倒地病人双眼微睁,呼吸微弱。小袁一边请围观者呼叫医护人员,一边探测颈动脉,发现无法测到,便立即给予胸外按压。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行动迅速展开。一楼注射室护士长听到呼叫声,和一名护士一起带上氧气袋、抢救车、AED(除颤仪)赶到现场投入抢救,同时电话呼叫行政总值班、急诊科、心内科与麻醉科医师。
10多位医护人员轮流上阵,跪地展开心肺复苏,经过持续一个多小时的抢救,终于挽救了这名大面积心梗的病人。
“遇到需要急救的病人不去抢救,这对医护人员来说是一种耻辱。”这是护士小袁的心里话。这种一线护士的本能反应和应急处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宁波一院护理团队锤炼多年的技术品牌和人文担当。
在采访宁波一院院长阮列敏的过程中,关于医院护理服务连年荣获全国和浙江省优质护理服务先进病房、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的事迹,她只字未提。在阮列敏看来,做好护理工作,医院必须耐心地培养人才和发展技术,创造条件把时间还给护士,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去照顾患者,才是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
自下而上的质量提升
“起步早、投入大、做的实”是宁波一院优质护理服务的特点。2010年原卫生部着手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宁波第一医院作为首批试点医院,首先推出肝胆外科、心血管内科两个病房。
“当时护士缺编,人手很紧张。既然要推行优质护理,首先人员配置要足。”阮列敏告诉健康界,按照床位比1:0.4的要求,医院在这试点的两个病区各增加了5名护士,同时配备了护士移动工作站、洗头车、蒸汽毛巾消毒车等。仅在这两个病区推行优质护理,医院就额外增加约200万元的支出。
成本的增加,没有阻挡宁波医院优质护理推进的步伐。2012年,优质护理服务在全院推行,不仅覆盖到所有的病房,还延伸到门急诊、手术室等,各部门护士人力配置基本已达到或超过卫计委的标准要求。
人员到位只是基础,质量的提升才是优质护理服务的关键。据了解,宁波一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现下设临床护理质控、护理安全、护理礼仪、等12个质控小组,涵盖了护理管理的各个方面。
“护理质量的水平,取决于一线护士水平。医院的护士们,自下而上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全院推广的模式,调动了护士门的积极性,让医院提高护理质量有了巨大的内生动力。”阮列敏表示,一批护理质量管理工具如品管圈、PDCA等,在医院的各个护理小组内做的风风火火。
2010年10月至今,医院开展品管圈活动5期,共计改进项目173个,活动主题涉及病人照顾、成本效率、患者安全、患者满意度等多个方面。例如老年科彩虹圈主题为“提高老年患者轮椅使用的安全性”通过改进轮椅附件,提高老年患者使用轮椅的安全性;心内科的心辉圈,自主设计研发了“多用途止血袋”和“桡动脉充气式止血带”二项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供应室的耕耘圈,将器械破损的部位丢弃,尚完好的部分进行清洗消毒后予以保留,待下次有相同部位的器械损坏予以二次利用……
扎实的品管圈活动,让宁波一院收获了四项国家新型实用专利,各个主题圈的特色成果,在省内外摘金夺银。随着医院护理品管圈活动向精品化推进,活动主题类型已由问题解决型向课题达成型发展,活动主体由护士主导向医护合作及多学科合作发展。
人性化的专科护理品牌
随着患者需求和医院管理模式的转变,如何实现优质护理服务的品质升级,成为医院护理工作的重点。宁波一院的选择是打造一批高水准的专科护理品牌,进而提高全院的护理水准。
据医院护理部主任史定妹介绍,2014年在临床护理服务中,宁波一院开展了各专科新颖护理服务项目,推出六个人性化优质护理服务品牌。分别是心血管科的护心天使观察法;肝胆胰病区的“一心一胰护理法”;神经内科的“常青藤康复护理法”;老年医学病区的“心心护理关爱模式”;内镜中心的“关爱天使亲情式护理法”;产科的“母婴激情式护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