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正是新版药典出台之年。据悉,新版药典将在1月公开发行并启用。相比于2010版药典,新版药典进一步强调了“安全、有效、均一、稳定、可控”。不但药品质量检测与控制方法及中药、化学药和生物药标准得到广泛性修订、完善及提升,而且在中药标准方面,基本建立了适合中药特色与特性的整体控制质量的新体系和新模式。
未来,在药品标准工作上,国家将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社会共举”的格局。
品种增幅27.4%,安全控制趋严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下称《中国药典》)是由药典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负责组织编纂及制定、修订的法定国家药品标准。与国际上其它药典不同的是,《中国药典》继承发扬了传统医药学的成果,并实现了中西医药学的结合。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先后编订了9个版次的《中国药典》,如今2015年的新版药典为第10个版次,已于2014年下半年基本编纂完成,并将在2015年1月正式公开发行并启用。
据了解,相较于2010版,2015年版的药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收载品种增幅达到27.4%。2015版药典拟收载5800个品种,比2010版药典增加1200多个,修订品种751个;二是通过药典凡例、通则、总论的全面增修订,从整体上进一步提升了对药品质量控制的要求,完善了药典标准的技术规定,使药典标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三是健全了药品标准体系。特别是药用辅料品种增加至260个,新增相关指导原则。在归纳、验证和规范的基础上实现了《中国药典》各部共性检测方法的协调统一;四是2015版药典附录(通则)、辅料独立成卷,构成《中国药典》四部的主要内容;五是药用辅料品种收载数量显著增加。拟新增128个,共计260个,增长率高达97%。
同时,在安全性控制项目上也有大幅提升。中药方面,制定了中药材及饮片中二氧化硫残留量限度标准,推进建立和完善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黄曲霉毒素、农药残留量等物质的检测限度标准。加强对重金属以及中药材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等;化学药方面,对有关物质加强了杂质定性和定量测定方法的研究,实现对已知杂质和未知杂质的区别控制,优化抗生素聚合物测定方法,设定合理的控制限度,整体上进一步提高有关物质项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等;生物制品方面,增加相关总论的要求,严格生物制品全过程质量控制要求,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有效性,同时增订“生物制品生产用原辅材料质量控制通用性技术要求”,加强源头控制,最大限度降低安全性风险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版药典的上述调整中,将上一版中中药、化药、生物制品三部分别收录的附录、辅料合而为一,独立成卷作为第四部。对此,国家药典委员会首席专家钱忠直曾表示,虽然对每部药典分别制定附录更有针对性,但单独成卷能有效规避上一版药典附录条目中,附录标题相同内容也相同的现象。据了解,上一部药典附录标题相同内容也相同的达51项。
对于新版药典的改进,曾前后参与9版药典修订的药典顾问周超凡认为,药典修订工作的进步很大,药典中收录的品种越来越多,规格也越来越严。国家药典委副秘书长周福成也曾表示:“2015年版药典中,不但药品质量检测与控制方法及中药、化学药和生物药标准得到广泛性修订、完善及提升,而且在中药标准方面,基本建立了适合中药特色与特性的整体控制质量的新体系和新模式。”
药品标准工作格局仍待完善
在我国,药品标准分两种:一是国家标准,即上述的《中国药典》,收载的品种为疗效确切、被广泛应用、能批量生产,质量水平较高并有合理的质量监控手段的药品;另一种是卫生部部颁药品标准和地方标准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批准的药品标准,将一些未列入国家药典的品种,根据其质量情况、使用情况、地区性生产情况的不同,分别收入部颁标准与地方标准,作为各有关部门对这些药物的生产与质量管理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