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无菌药品生产企业,2011年3月1日起实施的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新版GMP)所设定的认证期限是2013年年底,但相关认证进度却难如人意。
卫生部下属《健康报》近日报道,截至2013年1月,全国1319家无菌药品生产企业,通过新版GMP认证的仅有176家,通过率为13.3%。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监局)曾在2012年12月召开的新版GMP推进工作现场会上发布数据称,大约有23%的无菌药品生产企业计划在2012年年底前通过认证。
按规定,血液制品、疫苗、注射剂等无菌药品的生产企业应于2013年12月31日前通过认证,否则将一律停产。国家药监局网站资料显示,2012年12月13日,国家药监局局长尹力在现场会上曾强调,坚持标准不降低,“全国各地都是一样的标准,一样的要求和一样的尺度。”
近日,前上海药监局官员、上海质量协会医药委员会主任谈武康表示,新版GMP参照了欧盟标准,要求大幅提高,对于比较规范的企业来说通过认证并非难事,只是需要为认证做一些准备工作,因此不排除2013年会有大量企业冲刺认证的情况。
谈武康说,自己参与了1998年版GMP及新版GMP的制定。
谈武康同时提到,企业停产并不意味着关闭,当年1998年版GMP认证到期时,尚有一些企业还在准备申报之中,对于这些企业,如果通过认证将会复工。
企业观望心态
为推进企业加快认证,2012年12月,国家药监局、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卫生部等四部委印发了“关于加快实施新修订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促进医药产业升级有关问题的通知”。
近日,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介绍,企业观望,是因为改造需要资金,以及部分企业技术欠缺,特别对于中小企业,相关投入或许使其难以招架,有些企业在算过经济账后会放弃认证。当然,观望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期待政策“前紧后松”,大限之后仍能有不被停产的机会。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据2012年上半年国家药监局进行的摸底调查数据显示,预计有160家企业放弃所有剂型的GMP改造。
国内某知名中药企业高管介绍,其企业有一条大容量注射剂生产线,属于无菌药品的认证范畴,但一直未进行生产,改造需花费上千万元的资金,付出巨大的资金代价后,是否会获取相关的回报却不得而知,所以公司现阶段还在观望,或许也会放弃该条生产线的改造。
部分已有行动的企业也难以在年底完成认证。于明德称,进行相关融资需要时间,有些企业厂房需要异地重建,审批需要时间,有些进度是企业急不来的。
新版GMP经济账
困扰小企业的新版GMP改造花费问题,国家药监局曾有过测算。
2010年,时任国家药监局安全监管司生产监督处副处长郭清伍曾向《医药经济报》表示,国家药监局进行过投资评估,整个国家实施新版GMP需要的资金约为2000亿元,其中新建厂房、拆掉设备重装、企业优化各占1/3。
国内某上市药企有10多个生产基地,国家药监局网站显示,该公司已有多个生产基地的大容量注射剂、小容量注射剂的生产线通过认证。
该药企董秘表示,根据每条生产设备当初的建设标准、具体产品的规格以及产能等因素,每条生产线的改造耗费几百万到几千万元不等。不过,国内部分企业有的生产线建设标准较高,特别是已经通过欧美相关认证的,要通过新版GMP所需的改造费用很少,只要进行人员培训就可以了。
该董秘称,他们企业的盈利能力保证了所需资金的投入,有些生产线本来就计划升级,公司可以通过认证改造来修正部分发展策略。
当然,耗费的不仅是金钱,还有时间。
上述董秘称,之所以该公司还没有进行全部生产钱的验证,是因为没有好的改造时机,改造意味着这条生产线要停几个月,而很多产品正处销售期,暂时无法协调。
值得注意的是,改造完成,企业还要不断为新版GMP改造付出成本。2013年1月,《经济参考报》援引国家药监局安监司司长李国庆的说法称,由于新版G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