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调研报告 业界动态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三精制药”退出资本市场内幕
本文章共2579字,分2页,当前第1页,快速翻页:

证券简称“三精制药”如期变更为了“人民同泰”,这意味着原来的三精制药(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已正式退出资本舞台。那么,其打造了几十年的“三精”品牌将何去何从?

一度风光鼎盛的三精制药,如今只给市场留下了一个黯然的背影。

今年4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三精制药”正式更名为“人民同泰”。

“这意味着三精制药(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从雄踞了21年的资本市场退出。不再是上市公司,人民同泰开始登上资本舞台。”一位证券业人士告诉记者。

业内分析认为,近几年三精制药的明星产品销量直线下滑,与哈药集团的产品也出现了同业竞争的局面,再加上其连年巨大的广告营销开支,三精制药走到今天这一步实在让人遗憾。

保留“三精”

一切都在按照哈药集团的重组计划执行。

公开资料显示,为解决哈药集团旗下所属两家上市公司——“哈药股份”和“三精制药”的同业竞争问题,以及兑现哈药股份2011年资产重组中解决同业竞争问题的承诺,两家上市公司于20141231日双双停牌,步入资产重组程序。

三精制药置出了其全部医药工业类资产及负债,转型成为医药商业公司;而医药工业类资产及负债全部由哈药股份或承接公司承接后,三精制药不再从事医药工业业务。

同时,哈药股份也向三精制药置入其医药商业资产医药公司98.5%的股权,使得三精制药100%持股医药公司、主营业务变更为医药批发、医药零售等医药商业业务。

而三精制药更名后,业内和普通消费者最关注的是三精品牌是否从此就消失了?市场上是否还会有蓝瓶钙、蓝瓶锌等明星产品?

对此问题,哈药股份证券部人士此前表示:“通过这次重组之后,‘三精’品牌仍然会存在。”

而记者联系三精制药证券部进行采访时,截至发稿,其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在业内人士看来,三精品牌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广告宣传,有相当的品牌影响力,市场认可度也非常高,如果直接舍弃掉,将会非常可惜;但在现有的情况下保留三精品牌也难言明智。

公开资料显示,从2004年至2014年,三精的广告投入超过40亿元,塑造了双黄连系列、葡萄糖酸钙、葡萄糖酸锌口服液、三精蜂王浆六个亿元级的明星级别单品,三精家喻户晓;还拉动了整个哈药集团的品牌活性。

“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看,未来‘三精’可能只是哈药股份下某一类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会受到很大削弱。”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表示,“三精制药已经不再是上市公司了,而三精制药的核心价值就是其上市公司壳的价值,现在它已经失去了这部分价值。”

公开资料显示,人民同泰医药连锁店目前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地区,拥有直营店400多家,年营业额17亿元,史立臣认为三精制药的接壳者是人民同泰,后者只是区域性连锁,在全国的知名度远远低于三精。

而资深医药广告人李卫民也表示,三精的品牌好感度甚至高于哈药股份的其他品牌,“如果现在将这些品牌混在一起,对‘三精’的发展不一定有好处”。

单品放大策略面临巨大危机

哈药股份曾多次在公告中提到,重组是为了解决与三精制药的同业竞争问题。业内也对此观点认同。

史立臣表示,三精制药的产品跟哈药集团的产品品类存在太多重叠,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它作为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

但史立臣认为,导致重组计划的最根本原因是三精制药的明星产品近几年销量大幅下滑,导致其业绩大幅下滑。

哈药股份和三精制药历年年报显示,2012年至20143年间,哈药股份营业收入仅是微幅增长,三精制药营业收入更是大幅下跌。

哈药股份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165.09亿元,同比下降8.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7亿元,同比增长46.5%;三精制药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腾讯牵手贵州百灵 慢病医疗2.0时代开启

  晚期前列腺癌遗传背景获阐明 或改变制药业游

  大脑控制仿生义肢问世

  建立协调机制 全力推动海南医药产业健康快速

  医院变革带来的药品采购转型

  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认定为假药?

  两药企IPO申请遭证监会发审委拒绝

  仿制药扩容,中国原料药机遇更大?

  跨国公司赠医疗设备被爆存黑幕:两三年可回

  云南白药承认购非法提取物

质子重离子技术:“治癌利刃”遭遇政策危机

湖南:去年中药材价格涨了近一成

卖壳九芝堂减持千金药业 涌金投资转身PE

默克收购Sigma-Aldrich在欧盟“受阻”

广东县级公立中医院均已纳入医改范畴

“吉利德效应”作祟 PCSK9市场安进,赛诺和

灰色会诊利润空间大 多点执医面临监管难推进

食药监管总局:问题银杏叶药品已开始召回

国产医疗器械遴选完成 美敦力等巨头积极布局

过度医疗是医改衍生物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调研报告 业界动态